張明福
德城區黃河涯鎮紀莊村曾有一處存世140余年的盧家大院,俗稱“相府”,其興建與消失的過程頗有耐人尋味之處,應是時下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極好素材。
“相府”頗具規模與氣勢
盧家這處大院是盧見曾之子盧謙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致仕還鄉后,為避開城市喧囂,選擇風景秀麗的城南運河與減河交匯之處建起的德州最為典型的豪門莊園建筑。盧家大院因出過宰相級的人物盧蔭溥,故俗稱其為“相府”。
據盧氏后人盧贊一先生描述:盧府宅院很大,人講這里是風水寶地。宅院南頭是一個大海子,名鳳凰池,深約五六米,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一。海子西南為鳳凰頭,是進水口,一條小河通往村南。池中常年積水,夏天,一池碧水荷花香;冬天,瓊漿玉液蓄滿塘。池塘以北為花園,山石亭榭,花草林木,鳥語花香,清秀閑雅。花園后為寬闊的小廣場,廣場以北是一正兩偏、坐北朝南的三座大門。三進深的宅院,正門內沿南北中軸線依次是前堂、中堂、后堂。前堂最宏偉,是議事、待客之地。廳堂正中,懸掛有道光御賜盧家匾;中堂是主人居住之所,后堂為家廟。后堂以北積土成山,所以盧府是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東偏門內是一排排套院,這里是盧氏子孫及家屬居住之地。后面還設有教育子孫的書塾。西偏門內為車棚、牲口棚、庫房及仆人住房。門庭莊重典雅,宅院幽深,布局嚴整,廳堂宏偉,古木參天,藤葛攀壁,盡顯名門望族之氣勢。
這處魯北大地唯一的一處“相府”,無疑也是當時德州的一處著名景觀勝地。但它卻在1926年12月被人縱火燒毀,令人遺憾。
“相府”的創建者盧謙
盧氏家族原籍河北淶水,其始祖盧子興因參加朱棣靖難軍而落籍德州左衛。六世盧宗哲通過刻苦讀書,考中進士并出仕為官,與其父兄一起遷居德州城里。后九世盧德水、十一世盧道悅、十二世盧見曾相繼考中進士,不僅任官頗有政績,而且文學造詣深,均有著作傳世。
盧謙(1713-1785),盧見曾長子。一生宦海浮沉。紀曉嵐長女嫁其子盧蔭文,盧謙的墓志銘由親家公紀曉嵐撰寫。
盧謙雖出生在世代簪纓之家,但一生不見其有公子哥之氣。他是一位成熟、具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他的父親曾兩次入獄,自己也有被牽連入獄的經歷,父子兩人嘗盡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盡管后來父親盧見曾的案子得到平反昭雪,盧謙本人也重新安排了官職,但身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盧謙仍是時時以忠君報國訓誡子孫。他這種不計個人和家族恩怨,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行為,對兒子們產生了積極影響。結果,他的三個兒子接連考中進士,使得盧氏家族得以繼續為大清王朝效力,并且盧蔭溥的官職還做到了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
“相府”得名于盧蔭溥
盧家大院得名“相府”源于盧謙的七子盧蔭溥。盧蔭溥八歲時,他的祖父盧見曾入獄,同年病死蘇州。他們的父親盧謙被“謫戌軍召”、“籍沒家產”。盧蔭文同母所生的兄弟四個,只好隨母親李氏到棗強縣的外祖父家生活。三年后,盧見曾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盧謙官復原職,盧氏兄弟才隨母親返回德州,不久輾轉常山袁氏友人家中讀書。經過大災大難的哥兒四個,就是在逆境中也沒有放松讀書學習,其中有三人后來考中進士。
盧蔭溥(1760-1839),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后來一度出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吏部尚書兼任內閣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盧蔭溥為官特點是穩慎公道,如發現和推薦林則徐等人才,為潘恭辰、彭希曾等十幾位大臣的冤案平反昭雪等,朝野上下贊譽不斷。死后贈太子太師,謚號“文肅”。
因盧蔭溥官職做到漢人第一的位置,也頗受非議,認為這是乾隆皇帝與其子孫覺得在盧見曾兩次涉鹽案子上虧欠盧家太多所進行的補償而已。這種觀點是否正確暫且不論,但盧蔭溥的為官非常正派公正則是不爭的事實。
“相府”的沒落發人深省
鴉片戰爭以后,德州盧氏家族在清末動蕩的社會中,逐漸開始缺少明事理的讀書人。民國時期盧家有個叫盧鏡涵(字秋潭)的人,仗著家富,染上了紈绔之習,整天騎著高頭大馬,一手揚鞭,一手提著個鳥籠,身后還跟著幾條寵物狗,無所事事地到處閑逛。1914年的某天,盧鏡涵的一條狗被崔莊一位村民打死。盧鏡涵不依不饒,非要討個說法。有人說他讓對方賠了一塊土地,作為葬狗的墳地;也有人說他還要對方給他的狗披麻戴孝。盧鏡涵在民國與日偽時期還曾擔任不少偽職,做了不少壞事。他一改盧氏家族“讀書積善”的一貫門風,走到“為非作歹為害一方”的境地,結果在1947年10月土改時被人民政府處決。
紀莊盧府的消失也是盧鏡涵作惡多端的結果。就在1926年12月的某一天,紀莊盧府與城內盧宅同時被人點燃燒毀,縱火者很有可能是當時火焰正熾的紅槍會。這事應與當年盧鏡涵逼迫打死他狗的那人為其狗出殯有關,很可能是那戶人家的男丁或其直系親屬加入了紅槍會,故紅槍會為其報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