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記者王志冕)4月26日,市政府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將生態環保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全過程,堅持新舊動能轉換與生態環保一同謀劃、一起部署、一體推進,用經濟和環境“雙指標”綜合評價區域發展質量。
我市將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源頭管控,大力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城市空間等結構布局,以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污染排放、推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為著力點,嚴格環保準入,推進協同發展,實現我市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共贏。
分類改造現有工業企業,支持企業提升環保水平。我市將對現有工業企業開展“畝產效益”評價,實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對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以及國家和省有關產業政策規定,對列入淘汰類的產能和產品,依法依規關停退出。立足我市產業基礎和優勢,重點推動鋼鐵、地煉、焦化、輪胎、化肥、氯堿等六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品結構,推動高耗能行業創新、集約、綠色、高效發展。把萬元GDP能耗、萬元GDP污染排放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的重要指標。發展共享經濟,以生態環境保護促小企業集群轉型升級。鼓勵發展“共享工廠”“共享園區”,建設高端先進污染治理設施,實現達標排放和污染物全過程管控,集中優質服務、優良設備,把小企業變成大企業的生產車間,促進傳統小企業集群轉型升級。按照“整體布局、分步實施”原則,推進“退城進園”政策落實。建立健全“退城進園”搬遷改造配套政策,進一步調動企業“退城進園”搬遷改造、產業轉型調整和園區承接企業的積極性。持續保持對“散亂污”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堅決分類治理“散亂污”企業,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培育新興產業,積極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用好重大項目落地“五個一”協調推進機制,切實化解重大項目落地難、落地慢問題。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持續精簡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積極主動服務,指導企業規避風險、少走彎路,從項目論證開始同步介入,加強服務指導和審核把關。嚴格落實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2021年起,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揮發性有機物、氨氮、COD六類污染物總量不再增加,新建項目建設全面實施污染物等量減量替代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探索建立環境成本合理負擔和污染減排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企業加快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技術創新,積極利用市場機制,在達標排放基礎上不斷提高環境治理績效水平,建設綠色工廠,樹立行業標桿。
加快運輸結構調整,大力提高綜合運輸效率。我市將進一步優化和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積極推進先進運輸方式發展,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推動京杭運河黃河以北(德州段)通航進程,2022年基本建成齊河金能科技鐵路專用線。加強重型柴油車限行管控,市主城區和各縣(市、區)中心城區劃定限行區域,設立禁行標志,發布限行通告,對重型柴油車等車輛依法進行限行管理。
扎實優化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嚴控新增耗煤項目,推動煤炭消費指標向優質高效項目傾斜。新、改、擴建項目一律實施煤炭減量替代,全面完成煤炭消費壓減任務。今年12月31日后,不再新增燃煤機組裝機容量。加大散煤管控力度,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前提下,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嚴禁市場再銷售散煤。加大清潔能源比重,因地制宜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發電裝機達到300萬千瓦左右,有效降低火力發電比重。
推進農業農村綠色循環發展。深化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提質行動,大力推廣科學施肥、科學用藥技術, 繼續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行動,逐步建立并完善廢舊地膜回收制度,有效降低化肥、農藥、地膜造成的土壤污染。制定獎補政策,鼓勵使用有機肥,因地制宜探索農業農村有機質廢棄物循環利用,全面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堅持飲用水水源地城鄉統籌、分級管控、屬地管理,全面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立、治”重點任務,加強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開展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三年行動。組織各縣(市、區)開展污水管網排查,編制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建立管網周期性檢測制度。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提標改造,推進城市老城區舊有排水管網改造,合理安排排水管網新建。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合理布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加大正在運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整改力度,確保全部實現達標穩定運行、滲濾液安全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