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剛剛閉幕。5月29日,一封充滿暖意的回信送到了25位科技工作者的手中。
只因為,這個即將到來的特殊日子——5月30日,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時間回撥到4年前的這一天。
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科技三會”樹立了我國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6年11月,國務院批準同意將每年5月30日定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科技事業發展,對科技工作者悉心關懷,寄予厚望。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帶領全國人民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更加把科技創新和科技工作者放在心上。
3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這是習近平在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檢測技術及儀器北京實驗室向專家詳細了解科研情況 新華社記者燕雁 攝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問候奮斗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一線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他指出,通過打這場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國家戰略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里寄語,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
不管是在疫情防控嚴峻之時,還是復工復產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都不忘強調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創新的方向。
在關鍵時期、復雜形勢疊加出現的背景下,總書記在這封回信中又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
當前,我們面對的困難,不僅是百年未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有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必須迎接的新挑戰。如何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總書記在回信中提出了4個要點。
——談目標,他指出“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講精神,他鼓勵“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
——定重點,他明確“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明路徑,他強調“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在回信中,總書記特別強調的“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這句話意味深長。只有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才能把技術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這封回信,一定會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大家一定也很好奇,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都有誰?
把名單列出來,可謂“大咖”云集、“星光”熠熠。
他們中,有為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重要貢獻的奮斗者——
疫情嚴峻之時,鐘南山、李蘭娟兩位老院士堅定地“逆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助力推動方艙醫院建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院士率隊支援抗疫一線,張伯禮、仝小林、黃璐琦三位院士為中醫藥抗疫作出突出貢獻,陳薇院士團隊爭分奪秒攻關新冠病毒疫苗,他們在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物質保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夜以繼日攻關,為疫情防控斗爭提供了科技支撐。
鐘南山 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1月29日李蘭娟院士在杭州接受記者采訪 新華社記者黃宗治 攝
他們中,有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
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葉培健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他們是各自研究領域創新爭先的領軍人物。
袁隆平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他們中,有深耕多年、執著于基礎研究和“卡脖子”問題攻關的創新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院士,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南開大學教授龔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偉院士,清華大學王小云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孫斌勇院士等,無不是各自領域的翹楚。
他們中,有多年奮戰在惠民一線的科研代表——
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巴桑旺堆。
他們中,有矢志創新、以科技激發經濟活力的優秀企業家——
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旭光、阿里巴巴集團阿里云創始人王堅院士、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兆華、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
相信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一定會激勵9100萬科技工作者更加堅定創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策劃:霍小光
監制:車玉明
主筆:陳芳、董瑞豐、張泉、溫競華
視覺|編輯:唐興、宋晨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