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本報記者董天力
6月4日,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在“重點工作攻堅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權威發布我市“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重點工作情況。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2016年至2019年,全市單位GDP能耗4年累計降低22.12%,提前完成省定“十三五”任務目標。
為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我市著力強化能耗“雙控”,堅持把節能壓煤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主攻方向,研究制定了《德州市“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將全市能耗“雙控”和減排目標科學合理分解到各縣市區,形成層層抓落實的目標責任體系。強化源頭控制,合理規劃建設高耗能項目,把節能審查作為“雙控”的重要手段,嚴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和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總量,推動能源要素向優質企業、產業、項目流動。
在煤炭消費壓減方面分解下達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和年度工程壓煤清單,以壓減工業用煤、治理分散燃煤為重點,持續推進煤炭壓減工作。截至今年5月,納入省“十三五”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兩臺燃煤機組已關停并通過驗收;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完成淘汰。 2019年全市縣城新增清潔取暖面積634.4萬平方米,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19.08萬戶。
2019年,市生態環境委辦公室以貫徹落實“四減四增”為重點,圍繞“1+1+8”污染防治攻堅方案,持續推進中央、省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全市4項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完成。大氣主要污染物PM2.5改善幅度為1.9%,列全省第1位。境內5條主要河流水質21項指標均達到Ⅴ類標準,其中4條國控考核斷面類別提升率為75%,超額完成國家約束性指標。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可控,危固廢管理更加規范,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1+1+8”污染防治攻堅戰628項年度工作任務已全部按序時進度完成。
今年,我市圍繞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及污染物總量控制4方面,確立了年度工作目標: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57微克/立方米以內,力爭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59%;南運河、漳衛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5條主要河流國省控考核斷面21項指標年均值均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全面提升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水平,確保2020年度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不低于90%。保障土壤安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杜絕土壤環境安全事件。
今年4月和5月,市生態環境委、市生態環境局成立工作組,分別赴夏津、禹城、平原、臨邑,對揚塵治理、散煤治理等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進行專項督導,切實推動工作落地見效。 5月22日,《德州市2020年度散煤治理工作方案》印發,確保攻克散煤治理頑疾。今年5月,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省內城市列第五位。水環境質量方面,今年1至4月,南運河、漳衛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5條主要河流國省控考核斷面21項指標年均值均已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方面,我市組織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評估工作,對《關于2019年度全市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評估情況的通報》中91家企業,建立問題清單臺賬,督促各縣市區限期整改,推進落實企業危險廢物管理主體責任。
同時,我市以強化自動化監測能力建設和監測數據質量監管為抓手,進一步實現精準化監管。科學編制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和減排清單,依托“一市一策”課題組科技支撐和研究成果,鞏固深化“市長批辦、專班跟蹤督導、縣市區落實”閉環工作模式,強化成果運用轉化,引進治污示范技術,推動污染治理精準化、科學化,在科技治污上實現新突破。關于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工作,邀請國家及省相關行業專家評審,已經形成了《德州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對建設方案進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