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軍倉社區進行麥季保底分紅。郭穎如攝
▲軍倉社區居民領到了分紅。郭穎如攝
◆環境優美的軍倉社區。記者劉振興攝
5月29日早上7點45分,在平原縣龍門街道軍倉社區廣場上,一場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分紅大會舉行,1000多名社區居民領到了麥季保底分紅350萬元,場面熱烈,居民喜笑顏開。
軍倉社區是平原縣最大的農村社區,轄11個村,村均人口412人。龍門街道投資3.2億元,分3期建成軍倉社區。社區完成并居后,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變化,但是11個村莊管理還是原有模式,還存在著人合心沒合、村合事沒合、形合神沒合的“三不合”問題,相繼帶來服務難統一、人員難優化、要素難聚合等問題。“推進鄉村振興面臨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散’,散落的村莊、散布的設施、散營的土地、散弱的治理。如何破解?我們認真學習中央和省、市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結合平原實際,大膽探索,決定以村莊、組織、土地‘三聚合’破解‘三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說。
村莊聚合——
村民就地市民化
龍門街道黨工委立足統籌城鄉發展,本著既讓老百姓住上好房子,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原則,借力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在軍倉社區實施農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工作,就地就近吸納農業農村轉移人口。 2017年初,11個村的群眾實現集中居住;利用農村閑置和低效土地,投資2億元建設工業園區,引進16家企業,吸引1200多名群眾就地打工,讓農民就業有了保障,實現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就業不離家、就地市民化”的美好愿景。
村莊聚合后,實現了“居住社區化、就業園區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了居住環境,改變了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提高了幸福指數,同時實現了農民家門口就業、社區里安居,從源頭上緩解了城市流動人口管理負擔重的社會問題,將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同步發展落到實處,加快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也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有利契機。
合村并居不是一合了之,龍門街道積極打造農村基層治理新格局,構建了以績效考核為手段,實現星級化管理;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基礎,推進農業發展現代化;以“三務三資”陽光報告會為平臺,促進居民自治民主化;以健全居規民約為抓手,引導道德行為規范化的“一星三化”社區治理體系。真正解決了村民進新社區后的相融相合問題。
土地聚合——
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發展現代化
群眾實現了集中居住后,先后出現農機具存放、糧食晾曬難,小區環境臟亂差等問題。直面問題,不能讓村民“背地上樓”,龍門街道在村莊聚合的基礎上,全域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土地聚合。“軍倉社區黨支部11個合作社整合9700畝耕地,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模式,土地由專業合作社經營,對接市場發展訂單農業,黨支部全過程參與管理監督。 ”龍門街道黨工委書記高洪星說。
土地聚合對應鄉村產業振興。龍門街道在積極引導群眾加快土地規模化流轉的基礎上,用好市場無形的手,引入省級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鑫源糧食種植合作社,訂單種植優質麥。鑫源糧食種植合作社又與中糧集團鵬達公司等央企、強企加強合作。“中糧集團鵬達公司現場查看了軍倉社區9000多畝優質麥的麥形和長勢,符合公司收購標準。 5月底將350萬元的小麥糧款打到了賬戶上,群眾收到了麥季保底分紅。麥收結束后,還將根據收益情況進行二次分紅。 ”鑫源糧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代志濤介紹。
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產業振興。軍倉社區采取社企合作、社院合作、社社合作三種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社企合作,引進深圳百果園公司,投資1億元建設富硒林果基地和萬噸水果加工企業。社院合作,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設特種玉米研發中心,訂單種植高直鏈玉米、水果玉米,畝均收入1700元。社社合作,即城市社區以集體資金入股農村社區,助推合作社的發展。“耕地流轉給龍頭企業后,有地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可實現最低分紅每畝925元;無地農民可就地職業化,成為產業技術工人。流轉的耕地可實現250個家庭、500人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同時,青壯年勞動力可選擇去龍門街道三大民營園區入園打工,增加工資性收入。”龍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東介紹。
土地聚合釋放了規模優勢,實現了社區年集體增收150萬元以上;群眾通過到園區打工和合作社分紅,年均增收達到4萬元;同時,村干部參與合作社管理,增加了干部報酬,穩定了基層干部隊伍。
組織聚合——
黨組織書記專職化
5月30日,龍門街道組織召開軍倉社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干部管理費發放活動,社區首批9名兼任合作社大區經理的網格黨支部書記拿到了麥季保底工資,人均1.2萬元。
在村莊聚合、土地聚合的同時,今年3月,軍倉社區重構四方面組織:一是聚合村級黨組織。撤銷了11個村級黨支部,設立軍倉社區黨委和11個網格黨支部,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宇黨小組”的組織架構。二是聚合自治組織。建立“居委會+居民小組+樓長”一網覆蓋的“全要素”網格化治理服務體系,實現“小事格內化解,大事全網聯動”。三是聚合經濟組織。將11個村的資金、資產、資源整合起來,成立“五辦兩公司”。在軍倉社區成立綜合服務辦公室、財務管理辦公室、矛盾調解辦公室、產業發展辦公室和社區便民服務辦公室,并成立物業服務公司和萬眾一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市場化手段對接強企名校,引進現代農業產業項目,促進群眾、集體雙增收。四是聚合社會組織。通過引進社工組織、愛心協會和志愿者隊伍,鏈接社會資源,更好服務居民生活。
經濟組織中的“五辦兩公司”承擔社區產業運營重任,代志濤兼任萬眾一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3個主體架構分別是公司人員、網格黨支部書記和職業農民,實現專事專干。 ”代志濤說。
組織聚合讓網格黨支部書記有了新的身份。軍倉社區耕地劃分9個大區、11個小區,分別由網格黨支部書記和網格黨支部成員擔任經理,全程參與大小區域土地經營管理,街道按照經營管理效益,發揮作用情況進行考核,增發干部績效工資。龍門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辛艷麗介紹:兼任大區經理的網格黨支部書記首次保底工資,每畝1.5元,人均麥季工資為1.2萬元。按照正常年景小麥年產1100斤、玉米年產1200斤計算,兼任大區經理的網格黨支部書記年收入在6萬元左右,加上支部書記正常工資、星級待遇,總體達到9萬元左右。
5月26日,德州市委農辦下發通知,將龍門街道辦事處創新實踐村黨支部書記“固定增發管理費用、彈性領取績效工資”的成功經驗做法,印發各縣市區學習。
◆書記點評
“三聚合”變相加為相融
□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
龍門街道軍倉社區通過村莊、土地、組織“三聚合”,實現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鄉村變社區,農民變居民,農民群眾和村集體雙增收,鄉村治理、鄉村振興取得了明顯成效。由“散”到“合”再到“聚”,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關系,而是一個“乘法”效應,相互融入直到聚變、裂變,產生了巨大能量。比如,村莊合并為規模化流轉土地奠定了前提和基礎,成方連片的土地則為發展現代化農業提供了必要條件,進而引來了龍頭企業,帶動“新六產”發展,而產業發展進一步增強了黨組織的活力和凝聚力,帶動了社區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總結軍倉社區“三聚合”模式,堅持黨組織引領,由黨組織推進村莊合并、領辦合作社是關鍵,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想辦法提高黨組織的組織力、戰斗力、凝聚力,要敢于創新突破,既壓責任又提待遇。龍門街道辦事處創新實踐村黨支部書記“固定增發管理費用、彈性領取績效工資”的做法,引起很大反響,進一步激發了農村黨員干部創新奉獻的積極性。實踐證明,沒有堅強有力的基層班子,沒有過硬的干部隊伍,一切工作都無從談起。
總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和省、市有關部署要求,重在領會精神實質,不能機械照抄照搬外地經驗,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五個振興搞齊步走、千村一面。要勇于創新探索,選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尤其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走出一條既符合自身發展需要又符合群眾利益的新路徑。
□本報記者楊德林本報通訊員張大偉曹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