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三年行動計劃動員大會,描繪了路線圖,下達了作戰書。臨邑將認真學習貫徹會議精神,聞令而動、盡銳出戰,在打造新時代活力德州、智造名城中爭當先鋒、走在前列。”6月22日,臨邑縣委書記林春元接受采訪時說。
強鏈條、抓聚合,迅速發起產業集群化發展攻勢。自2016年以來,臨邑提出“一產轉型、二產做強、三產突破”發展思路,持續做強工業,去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82億元、占全市總量的15.1%,納稅過億元企業達5家,進出口突破百億元大關,為發展現代產業集群奠定了基礎。下一步,將按照《德州市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部署,堅持“緊盯前沿、打造生態、沿鏈聚合、集群發展”,大力發展綠色化工、新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力爭2022年三大主導產業產值翻番。綠色化工產業,依托省級化工產業園,重點發展高端碳材料、低碳烯烴以及精細化工產業鏈,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綠色化工隆起帶;新材料產業,依托索通發展、奧福環保等,重點發展強碳素制品、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特種纖維,打造省內領先的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聚集區;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依托華萊士、金鑼等,重點發展糧食深加工、肉類深加工、休閑食品,打造省內一流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用好“雙招雙引”關鍵一招,弄清三大產業的龍頭企業、關鍵配套企業、核心技術研發機構、行業領軍人才有哪些、在哪里,拉出清單、按圖索驥,開展定向招商、登門招商、領導招商,推動短鏈延長、斷鏈連通、細鏈增粗、弱鏈變強,力爭每年引進過億元項目不少于45個,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突出產業協作,盡快出臺《關于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規定》,鼓勵建設公共技術平臺,組建產業聯盟,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等服務,實現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以內部循環促進外部循環,打造企業群,完善產業鏈,構建生態圈,從而解決“有企業無產業、有龍頭無配套”問題。
強龍頭、壯梯隊,鍛造產業集群化發展筋骨。堅持誰能做大就支持誰、誰有積極性就支持誰,用高新技術改造現有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產業輻射、技術示范、市場網絡等作用,提高產業集群的聚合力、鏈接力和支撐力。抓項目、壯體量。堅持項目為王,用好《德州市新型工業化強市20條意見》黃金政策,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推動要素資源向品質項目、優質企業集中。加快實施投資30億元的天鼎豐非織造布擴建項目、15億元的和康源現代農業一體化項目、13.5億元的天安化工升級改造項目、10億元的齊魯制藥高端靶向藥物轉型升級、10億元的科順防水二三期項目等,做大做強行業龍頭。擴規模、建梯隊。深入實施“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市場前景廣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創新型高成長企業配套支撐”的規上企業塔式結構,力爭2022年納稅過億元企業8家、過3000萬元的15家;營業收入過50億元的2家、過10億元的15家。走高端、強智能。堅定不移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實施“三個一百”工程,即每年100家工業企業對接100家高校院所、實施工業技改項目100個以上,切實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引入北京鴻譽未來和浙江前后科技,籌備建設總規模百億元的產業基金。依托北京清華工研院和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籌建臨邑縣特色產業技術應用研究院,力爭3年時間完成30個項目的入駐孵化,帶動形成300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實施企業智能化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培育、企業上云上平臺等五大行動,讓企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強服務、優環境,提升產業集群化發展效能。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圍繞產業集群化發展抓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在全省率先創立“政務服務客廳”,大力實施容缺辦理等改革事項,打造服務最優、效率最高、全省一流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實行“點對點政策支持”“一對一掛鉤推進”,一業一策、專班專抓,扎實做好省派“四進”工作,把軟服務做成硬品牌。同時,開展精品城市建設,啟動總投資150億元的城市建設三年行動,不斷拓展城市功能。當前,重點抓好總投資30億元的紅星美凱龍城市綜合體項目和投資20億元的中體運動城項目,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高端人才舒心、投資客商傾心的城市環境。
□本報記者董建新本報通訊員任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