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當人們日益醉心于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所帶來的便利生活方式時,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卻在悄然減退。歷史發展至今,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時刻。由于原有制度的客觀基礎和背景條件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因此如何建立與完善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制度體系就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何為生態文明建設?簡單來講,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后人“乘涼”而“種樹”,給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多領域變革,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政府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作用的結果。在此背景之下,山東省大膽亮劍,響應國家號召,第一梯隊吹響了“藍天保衛戰”的號角。
作為一度飽受霧霾影響的省份,同時省內還有多個城市屬于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山東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從開始就被賦予了雙重含義,既要擔負提高自身空氣質量和保證人民福祉的社會責任,還要兼顧改善京津冀整體環境狀況的政治責任。近年來,在政府的精準施策下,英雄的山東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豪情,經過多年探索,衍生出了一系列卓爾有效的舉措,并成功推動了山東省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之路。
山東省通過加快生態環境領域立法步伐,先后修正和修訂了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下大力氣整治破壞生態文明行為。僅濟南市,就先后在2017-2019年先后發布“史上最嚴治塵令”的《濟南市建設工程揚塵污染治理若干措施》、《濟南市2018-2020年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方案》、《濟南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暨2018-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三期行動計劃(三期)》、《濟南市2019-2020年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等多部條例,對多領域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詳細規定,“泉城藍”一度網絡刷屏,彰顯了山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心。
創新治理,科技先行。山東省在全省范圍內引入了健全監測監控體系,加強環境質量和污染源排放VOCs自動監測工作,強化VOCs執法能力建設,全面提升VOCs環保監管能力,更是創造性的將監測設備加裝到了出租車上,出租車在運行的過程中,能夠將道路“生態”數據及時傳回,市民可以通過APP隨時查看道路“氣質”,市環保局通過對監測數據按照《考核方法》進行分類,并啟動考核排名和獎金獎懲規則,以此倒逼各級政府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水平,促進環境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一經與科技碰觸,隨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來,山東省還將在強化工業污染治理、推進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淘汰市域內燃煤鍋爐,開展柴油火車、工業爐窯、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專項治理等方面繼續發力,相信伴隨著舉措的逐漸全面,執行的越發到位,終有一天,山東人民將會盡享白云藍天。
透過山東省政府環境治理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象,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各級政府乃至國家層面已然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的整體布局之中,這既滿足了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也彰顯了黨和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跨步騰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更是針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工作進行了系統安排,為推動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了艱苦卓絕的七十余年。因為吃過非常之苦,才得享如今甘甜。在我們發展的道路上,縱然有驚濤駭浪,縱然是荊棘密布,我們都勇往直前,從不畏懼。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恰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現代化節點邁進的重要節點被提上國策高度,既是挑戰,更有幾分恰逢其時之感,相信我們定能交上一張滿意的答卷,為后人留下最美的綠水青山。(劉芮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