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三年行動計劃動員大會,擂響了打造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的戰鼓。工業是開發區立區之本、強區之基、富區之源,必須堅定不移抓產業、拼搏實干強工業,奮力推動全區工業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把開發區打造成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引擎、對外開放的主陣地。 ”市政府秘書長、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專班主要負責人王震秀說。
強攻主導產業,大力提升產業集聚度。堅持緊盯前沿、打造生態、沿鏈聚合、集群發展,著力培植壯大以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石油鉆探裝備、運輸裝載機械、應急救援設備為支柱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以健康農副產品生產、醫療應急、體育健身為支柱的醫養健康產業,以5G、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電子信息產品、大數據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力爭到2022年三大主導產業規模達到350億元。實行產業鏈鏈長制,打破信息鏈、資金鏈、人才鏈、創新鏈等環節壁壘,打通產業鏈資源配置“第一公里”和落地服務“最后一公里”,推動主導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和集群化、特色化、高端化發展。
決勝雙招雙引,實現項目引進新突破。把雙招雙引作為全區“首位工程”,聚焦主導產業,大力開展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全力引進國內外500強、央企強企等龍頭骨干項目,力爭全年新開工過億元實體招商項目39個、到位資金44億元。推動有研半導體、中機寰宇、滬江建筑、英望科技、宇航派蒙、京魯數谷等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增效,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高端人才引領型創新創業特色載體效應,推動“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互融”。穩住利用外資基本盤,主動融入全省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重大戰略,用足用好上級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外商服務大使作用,對外資企業實行一對一“保姆式”服務,力爭全年完成45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目標任務。
著力培大扶強,按下新舊動能轉換“快進鍵”。牢固樹立大融合大發展理念,精準篩選確定一批制造業強企、高成長型企業、科技創新型企業、上云企業,一企一策制定個性化培植方案,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形成工業發展的骨干企業梯隊。發揮《開發區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的意見及補充解釋說明》政策撬動作用,加快扒雞集團、聯合石油、溫多利等10家企業上市進程,今年完成15家企業股改并報齊魯股交輔導掛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強“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實現“一個共同體,帶強一個產業”的集群集聚效應。今年力爭新增企業科創平臺15%以上,規上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系占比超過60%。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破百”計劃,今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6家,到2022年力爭突破100家;經國家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70家。
強化園區建設,打造轉型升級“引爆點”。結合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大力推行“黨工委(管委會)+園區(公司)”模式,發展壯大德州園區開發投資公司,打造國有企業平臺“精英特戰隊”。用足用好政府專項債,精心謀劃北方應急(醫療)救援產業示范區項目,全力打造國家應急產業生產基地、示范基地、應急物資儲備基地、應急培訓基地。完善中心城區功能,加快推動德州市市民中心、綠地創新谷建設。探索建立對口援疆、援藏合作區。圍繞搭建企業發展平臺載體,加快萬眾智能產業園、國際地理標志產品(德州)電子商務總部基地建設。支持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建設數字經濟示范園區,今年入駐高科技企業和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達到230家,營銷收入超過5億元。
優化營商環境,擦亮服務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全程網辦、“一鏈辦理”、“一業一證”,完善“雙線并行”預審機制,探索“承諾即開工”“拿地即開工”。聚焦企業反映的痛點、難點、堵點,抓好企業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實行“一企一策”。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發揮企業政策研究員隊伍作用,嚴格執行國家減稅降費政策,依法依規兌現涉企優惠政策,進一步擦亮開發區“法治、誠信、高效、包容”的營商環境品牌。
□本報記者董天力本報通訊員趙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