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在齊魯大地上熠熠生輝,在新時代里持續綻放。
沂蒙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山東人民乃至整個國家民族的寶貴財富。沂蒙精神發源于沂蒙大地,但沂蒙大地,并不專指今天哪一個城市:從地理概念上可能覆蓋今天臨沂大部和日照、濰坊、淄博、泰安、濟寧和棗莊局部等山東的“半壁江山”,在歷史時空中隆重嵌入自晚清以來山東人民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歷程。特殊地理環境的考驗和紛紜歷史時空的洗禮,形成了沂蒙精神的深遠內涵,豐富了一代代山東人的精神家園,塑強了現代化強省建設的不竭動力。
人的“精神世界”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在鴉片戰爭以來的苦難史和奮斗史上,以沂蒙父老為代表的山東人民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帝國主義欺凌、封建勢力盤剝、土匪惡霸橫行、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黑夜漫漫難見光明。真理劃破長空,紅旗帶來希望。中共沂水支部建立、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成立、五井戰斗、擊退日寇掃蕩、打勝孟良崮戰役……歷史選擇了沂蒙山,齊魯大地也成為中國革命重要的戰略基地之一。猶記得,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幾百名開國將軍在這里轉戰;猶記得,“沂蒙母親”“紅嫂”“六姐妹”的感人事跡傳頌不息。風吹雨打,意志不垮;槍炮轟鳴,腳步不停。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山東軍民浴血奮戰、前赴后繼,從勝利走向勝利,靠的是立場堅定、追求執著的政治信仰,靠的是不畏強暴、仗義豪俠的錚錚風骨,靠的是心心相印、血肉相連的團結精神。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路,也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新時代弘揚沂蒙精神,就是要堅定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黨中央始終保持高度一致,與省委決策部署始終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思想認識統一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上來,始終在建設現代化強省上保持步調一致,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堅定做到“兩個維護”。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獨輪車載我走過山水幾道,沂蒙山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說,是獨輪車推出了勝利,推出了歷史。那么,在那些深遠悠長的車轍上,寫滿了自強不息與艱辛付出。沂蒙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周時期,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在沂蒙大地交匯,在歷史傳承中豐富了沂蒙地區人民的性格,既有魯文化的敦厚重禮,又有齊文化的開放進取,還有兵家文化的果斷雄武,再加上特殊地理環境限制、艱苦奮斗精神熏陶,形成了沂蒙乃至山東人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拼搏的精神特質,關鍵時刻沖得上、豁得出、打得贏的光輝形象。也讓沂蒙大地成為忘我奮斗、無私奉獻的圣地,革命先輩在此踐行入黨誓言,奉獻自己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建設標兵在此灑下了戰天斗地的汗水與熱淚,時代精英在此邁出改革創新的鏗鏘步伐,接連奏響無止境、撼肺腑的奉獻之歌。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在時代發展中煥發著耀眼的光芒。新時代,將傳統文化、革命傳統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對于最大限度凝聚全省上下各方面的共識、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片熱血染紅的熱土上,從孔子師郯子的佳話傳世,到孫子、荀子、諸葛亮、王羲之等傳奇人物的史海留痕,以及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黨愛民、民擁軍的感人事跡,數不盡、說不完。弘揚沂蒙精神,就是要心懷虔誠和敬畏之心,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革命精神,通過編寫開發教材、專題片、文藝作品,建設修繕好烈士陵園、黨性教育基地,開展學術研討、舉辦大型展覽、深入基層宣講等,讓沂蒙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深入每一個山東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腦海心頭,讓沂蒙精神釋放更加燦爛奪目的光芒。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沂蒙精神內涵深遠,博大精深。如果說過去,沂蒙精神體現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服從前線”的口號里;那么在當下,沂蒙精神應展現在“一切為了發展、一切服從發展”的行動中,不斷為推動山東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疏浚精神源泉,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精神動力。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歷史。對未來最好的把握,就是開創更美好的未來。也許,進一步建設過硬黨支部,以組織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做好走訪慰問革命老人和健在“紅嫂”等關愛措施,通過命名表彰弘揚沂蒙精神先進單位和榜樣形成示范效應等,是當下弘揚沂蒙精神的科學路徑,讓革命先驅的奮斗夢想和發展愿景,在廣袤的齊魯大地大放異彩、彪炳史冊。(文/劉文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