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陵市郭家街道對91戶貧困戶量身定制措施,全程動態管理——“一戶一策”推進精準脫貧
□本報記者袁芳本報通訊員殷向禹
樂陵市郭家街道共有32個村,1.8萬人。目前享受脫貧政策的貧困戶有91戶150人。省扶貧工作重點村2個,分別為韓家村、南夏村。韓家村現有脫貧后仍享受政策貧困戶3戶4人,南夏村現有脫貧仍享受政策貧困戶5戶11人,截至目前,2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已全部脫貧摘帽,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街道抓好貧困戶動態管理,建立工作臺賬,采取一對一幫扶,關注貧困戶在生活、生產、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并及時予以幫助。同時做好扶貧項目管理,確保產業項目、入股項目、金融扶貧項目按期分紅,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7月15日,走進樂陵市郭家街道曾經的省定貧困村韓家村,可以看到在大樹綠蔭環抱中,之前貧困戶破舊的土胚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數條平坦寬闊的村路修到了家門口,家中干凈整潔,院里花團錦簇。貧困群眾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扶貧產業分紅讓他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這幅鄉村美景的背后凝結著街道幫扶干部和街道居民的共同努力。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街道黨工委把脫貧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下大力氣,用硬手段,一步一個腳印,踏實攻堅,精準發力,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如今更是迎來了“收獲季”——街道兩個省定貧困村順利摘帽,91戶150人全部符合脫貧標準。
不漏一戶不錯一人動態管理精準施策
“大爺,你報銷的藥費款收到了嗎?兩個孫女放暑假了嗎?”7月15日,天氣十分炎熱,郭家街道扶貧站站長張倩和工作人員來到南夏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洪舉的家中了解他的生活需求,并再次采集信息。
“要實現脫貧不返貧,就要認真了解掌握貧困家庭的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明確幫扶主體,落實幫扶措施,實施動態管理。 ”街道黨工委書記馬丙瑞說,找準“窮根”,“漫灌”變“滴灌”,確保貧困戶得到有效幫扶,必須多次入戶了解貧困戶的真實情況并建立幫扶長效機制。
早在2016年,街道就組織工作人員一村一村走訪、一戶一戶了解,共認定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200人,涉及30個行政村。2018年,按照“應進則進、應出則出”的原則,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回頭看”,核準建檔立卡貧困戶98戶157人,并且通過當年各項幫扶措施,貧困戶全部符合了脫貧標準,但第二年95%以上貧困戶又因病因殘喪失了勞動能力,需要繼續享受幫扶政策。今年年初,街道開展黨工委書記遍訪貧困戶活動,馬丙瑞帶領扶貧干部對每家貧困戶的情況進行核實了解,當場為貧困戶解決各類生產生活問題30余項。今年7月初,街道扶貧干部再次逐戶走訪每一個貧困戶,實地查看,了解需求,不留疑問,確保他們脫貧不返貧。
街道建立起幫扶臺賬,每位貧困群眾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致貧原因、生產生活條件(住房、耕地面積等)、享受幫扶政策情況、收入情況及幫扶責任人等信息都記錄在冊。扶貧站隨時更新數據,將因病因災致貧人口及時納入進來,將脫貧但仍享受政策的人口標識出來,同時讓已經脫貧并有能力長久脫貧的貧困戶有序退出。“我們只有反復確認貧困群眾基本情況,才能‘量身定制’幫扶措施,把貧困群眾托在底線之上。 ”扶貧站站長張倩說,在精準識別基礎上,街道明確了幫扶的主要方向,做到“一家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目前,街道有因病致貧戶83戶,因殘致貧戶5戶,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戶2戶,因學致貧戶1戶,街道對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家庭,通過產業扶貧分紅、扶貧公益崗、“一站式”醫療保險惠民政策等疊加方式進行幫扶;對年老體弱、癡呆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通過民政兜底進行幫扶;對因學致貧戶通過民政兜底和教育資助進行幫扶。
產業帶動政策托底 防止貧困代際傳遞
“如今真是太舒心了,我們家5口人,一年能有4萬元收入。要沒有國家的好政策和街道干部的真心幫助,哪有我家如今的好日子。 ”圈劉村村民于敏杰說。于敏杰今年70歲,妻子患腦血栓常年臥病在床,兒子、兒媳、孫子都有殘疾,一家人生活開銷全仰仗他一人。早年,他還能外出打點零工維持生計,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日子過得十分窘迫。 2016年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于敏杰一家將扶貧資金入股街道金億奶牛養殖合作社,每年領取分紅700元;街道為他安排了扶貧公益崗,每天專職照顧同村其他3名貧困群眾,每月崗位補貼372元,一年4464元;去年,他還享受到金融扶貧分紅2500元,殘疾人護理補貼和生活補貼4080元,他和妻子領取養老保險金3012元,還有4680元的低保金。此外,他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種小麥玉米收入1.3萬元;與金億合作社簽約養奶牛,賣牛奶收入1.2萬元。“我現在有分紅、有工作、有保險,既能掙錢養家,又不耽誤照顧家人,我很知足了。 ”談及生活的變化,于敏杰滿臉笑容。
于敏杰家生活的改變不是個例,在郭家街道,91戶貧困戶全部通過產業帶動、政策托底實現了脫貧。街道內共有7個產業扶貧項目,其中雙鶴機械項目、金億奶牛項目、綠莊現代農業項目采取“政府+企業+農戶”扶貧模式,將扶貧資金入股企業,年底分紅,貧困戶年年有收益。在韓家村和夏南村創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貧困戶人均年收入650元,村集體收入6萬元,兩個村均已脫貧摘帽。此外還有兩個樂陵市扶貧項目落戶郭家街道,街道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這兩個項目也可獲得分紅。“我們在選擇扶貧企業時下了大氣力,多次考察,篩選了轄區內效益最好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我們了解情況,并容易掌握動向,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可有效保障貧困戶收益。 ”馬丙瑞介紹,近年來,貧困群眾每人每年僅項目分紅達2500元。
街道開發了扶貧公益崗,有園林綠化管護、街道保潔、敬老院護工等崗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可以在家門口就業;開發了邊角經濟,清理空閑土地、廢棄宅基、廠房53畝,帶動貧困戶種植了白蠟樹、大蒜和白蘿卜,樹木4年后可以見效益,蔬菜供應給街道醬菜廠加工醬菜,這些措施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讓他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
針對因病因殘致貧的老年貧困群眾,街道聯合樂陵市民政部門,多次認定低保戶、五保戶,為他們提供兜底保障,確保醫療保險、扶貧特惠保險全覆蓋;創辦了“愛心扶貧超市”,讓貧困戶定期到指定超市免費定量領取面粉、面條、食用油等,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這些舉措讓街道脫貧成效十分明顯,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達4500元以上,貧困村村集體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 ”馬丙瑞說。
不僅為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提供生活保障,街道還積極幫助他們的子女就業、創業,防止貧困代際傳遞。南夏村的李洪舉,患有癌癥,街道為他申請了低保,同時,了解到他兒子兒媳都是聾啞人,讀小學的孫女品學兼優,就安排了2名大學生志愿者每周六周日為孩子輔導英語;小屯村姚榮岐,妻子去世,一人養家,街道為其就讀職業中學的兒子審請了“雨露計劃”,享受國家專項培育基金……
扶貧扶志環境提升持續提高生活質量
“脫貧攻堅進行到這一階段,剩下的貧困群眾要么身體殘疾,要么年老體衰,這些人大多存在心理問題,有的甚至患上嚴重的自閉癥,不愿意與人交流,不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相當貧困,根本談不上生活質量。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建說,針對這一情況,今年年初以來,街道加大精神扶貧力度,開展“一對一”幫扶,幫扶干部每月兩次到貧困戶家中走訪,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環境和個人衛生,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今年5月、6月間,馬丙瑞、王建帶領著扶貧干部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一走訪一遍,認真查看貧困戶居住條件,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收入、幫扶情況、身體狀況及生產生活情況等,并向貧困戶講解扶貧惠民政策,鼓勵他們堅定生活信心,共走致富之路。同時,街道組織29名幫扶責任人、32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18名環衛工人、12名扶貧專崗對貧困戶的居住環境進行全面排查,幫助他們清理個人衛生、室內外環境衛生、修繕房屋門窗、發放生產生活必需品、規范擺放家具物品等,消除視覺貧困,改善他們的人居環境。街道每月開展貧困戶“三有三凈”(有電視、有風扇、有遮風擋雨門窗;院內干凈、屋內干凈、個人干凈)評比活動,評選出生活文明獎和文明進步獎,并為獲獎家庭發放衣服、床單、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在改變環境的同時改變貧困戶思想觀念,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讓貧困群眾增了收脫了貧,但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要運營好扶貧產業項目,進一步完善村路、電力、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幫扶長效機制,確保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 ”馬丙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