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臺賬式管理、個性化診療、入戶式隨訪”幫扶機制——
傅延俊(左)和老伴在院子里摘豆角。 記者鐘偉攝
□本報記者鐘偉本報通訊員崔志華孫驥
8月3日,趙官鎮扶貧干部胡鄭英和趙憶雪聽說付莊村村民傅延俊剛從齊河縣人民醫院回來,相約去看望他。原來,傅延俊之前因為腸梗阻又一次住院了,他多次的病史記錄讓扶貧干部放心不下。
今年63歲的傅延俊,年輕的時候在村里當過文書,還去當了兩年兵,1984年1月退伍后,在村里當上了廣播員。一直靠種地和打零工生活。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8年9月的一個中午,在濟南打工的付延俊突然胸部劇痛,疼痛時斷時續。一開始,他沒放在心上,但疼痛折磨了他三四天。實在堅持不住了,他從濟南回到齊河縣人民醫院就醫,最后診斷的結果是胃癌早期。“我一聽,當時就覺得天塌了。 ”傅延俊說,原來他的父母均是因癌癥去世。父母兩次大病,讓那時候僅靠著家里一點田地和四處干點零工的傅延俊日子更加窘迫,“那時候一年的存款也不過幾百元錢。 ”傅延俊說,為了給父母治病,花光了家底。
得知自己得了大病后的傅延俊無所適從,親友家人積極湊錢給他治病。相對于治病,他更擔心自己以后的生活。“大夫說,做完手術,要經常復查,還要吃藥,這長年累月的,哪里出的起錢哦。 ”做了手術后,傅延俊干不了重體力活,收入少了許多。不光如此,他老伴因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也是個需要常年吃藥的“藥罐子”。每天他和老伴需要吃的藥就有6種,加起來20多元。
在他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村“兩委”根據傅延俊家特殊情況,幫助申報了貧困戶。
扶貧干部專門到他家“一對一”幫扶,還給他講解扶貧特惠保“一站式”結算,以后他住院醫療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機構減免、民政醫療救助、醫療商業補充保險報銷等五重醫療保障措施后,個人承擔費用不超過住院醫療總費用的10%。日常吃藥也有政策兜底,傅延俊夫婦每個月光拿藥就需要花費600多元,經過貧困戶慢性病政策報銷后花費是300元左右。鎮衛生院為他安排了家庭醫生,定期來給傅延俊看診。這只是齊河縣實行“臺賬式管理、個性化診療、入戶式隨訪”的精準幫扶工作機制的一個縮影。
另外,齊河縣還加大了脫貧幫扶力度。現在,傅延俊除了流轉土地的收入,還有扶貧產業項目分紅等,這些分紅、補貼加起來,1年也有13000余元,已經實現了脫貧。
今年鎮上還開展了“四有三凈”活動,對他住的院子,以及房屋的外墻進行了粉刷、修補,院子里還種上了扶貧干部送來的月季,如今花開正艷。
在一系列精準精心、有力有效的幫扶措施下,現在傅延俊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他還結合親身經歷創作了一段快板書:“我來表一表扶貧政策就是好,我是趙官鎮的傅延俊,得了大病沒精神,去醫院沒有錢,扶貧干部來救援……”
◆短評
精準施策不讓疾病“拖后腿”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困擾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問題之一。直面“看病難、看病貴”難題,齊河縣通過精準施策,不讓疾病再“拖后腿”。
一方面,他們找準落腳點,從進村入戶、上門服務,到安排家庭醫生,對貧困戶做好摸底調查,實行“一對一”幫扶,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找準發力點,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嚴格執行“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等好政策,讓更多因病致貧返貧的群眾早日實現脫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完善才能讓好事更好。各級各部門要把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扎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不斷解決醫療能力弱、就醫負擔重等難題,讓扶貧“紅利”惠及每一個貧困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