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節約光榮 浪費可恥”“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些耳熟能詳的警句很多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能背上幾句,但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很多人已把這樣的警句拋在了腦后,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浪費食品的行為,尤其是餐桌上的浪費現象更為突出。比如親朋好友聚餐,飯菜隨便點,主人“愛面子”,生怕客人說“小氣”,結果滿滿的一桌飯菜,吃不了卻剩下了一半或少一半,甚至有的高檔飯菜也沒人“伸筷子”原樣不動。當有人提出“打包”,卻有人偏說“誰吃這些剩菜剩飯?”在家庭里,也是不愿意食用“剩菜剩飯”,隨手倒在垃圾桶里一扔了之。據媒體報道,前些年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價值2000億元,相當于2億人一年口糧。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中有35%被浪費,大約為700億噸。
生活富裕了,包里有錢了,什么東西都可以買到了,我們就可以浪費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基本沒有缺衣少糧的人,但從世界范圍看,還有很多人掙扎在貧困和饑餓線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早在2014年3月就印發了《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光盤行動”,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但一些地方的餐飲浪費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需要下大力氣繼續整治。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習近平同志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小米粒里有大民生,節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堅守的道德良知。杜絕餐飲浪費,既需要剛性約束,也需要個人自覺。在剛性約束方面,除了繼續重拳整治公務接待領域的浪費行為外,還要加強立法,強化餐飲企業監管,積極向浪費行為亮法治之劍。在人情消費嚴重,好“面子”的時候,還需要教育和引導每一個消費者破除“面子觀念”,在外就餐或宴請客人時,適量點菜,理性消費,主動打包——點餐要看“肚子”絕非“面子”。在家里做飯做菜時,要吃多少做多少,盡量不浪費。同時,餐飲企業也要主動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推出“半份菜”或“小份菜”,要在菜品的質量上下功夫,不能一味的追求數量。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憶往昔、看今朝,優良傳統不能丟掉。“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困難年代,我們知道節約,在能夠吃飽穿暖的今天,我們應該更懂得節約才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角是倡導,更是警醒,提醒我們必須要有危機意識,樹立“糧食是一種緊缺資源”的愛糧、節糧新觀念,重拾厲行節約的光榮傳統,把反對浪費作為發自內心的自覺行動。(文/楊維兵 許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