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接待親朋好友就餐一般也都放在飯店里,一來方便,二來有氛圍。生活好了,但有些人也開始講排場,請客點一桌子菜,沒吃多少就買單走人,也不打包,有的飯菜幾乎原封未動,就被倒進了泔水桶………這種情況還存在。據中國農業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全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就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這相當于倒掉了2億人1年的口糧。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問題一直都是世界性的重大課題。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蝗災等讓全球面臨更加嚴峻的糧食危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一個人節約一點糧食,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全國14億人都節約一點糧食,累積聚合在一起則是一個驚人的數目。有人推算,如果我國每人每年在合理消費的基礎上節約0.5公斤糧食,每年可節約7億公斤糧食。有識之士指出,在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思路中,糧食節約理應作為重要的一環。只要人人都珍惜我們手邊的糧食,消費得更趨合理一些,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其實,早在2013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在新華社《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材料上的批示浪費之風務必狠剎!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既要從道德層面進行宣傳教育,又要立法進行全面規范,讓每個公民都能養成節儉的習慣。
樹文明新風,破除陳規陋習。造成浪費的原因主要在于陳規陋習在作怪,好面子、講排場,互相炫耀,攀比跟風。整治“舌尖上的浪費”必須摒棄陳規陋習,在全社會倡導文明節約之風,把其當作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組織專門隊伍進社區、校園、基層進行宣傳,以好的典型引路,講清節約的重要性,浪費的危害性。在就餐場所設立醒目的節約警示牌,倡導餐企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并且推行打包制度,適當獎勵“光盤就餐”的顧客,利用各種宣傳勤儉節約。要把破除陳規陋習與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結合起來,以道德講堂、“四德”榜等為載體,大力弘揚艱苦樸素的好作風,樹立節約糧食為榮的正確導向,提高節儉意識,養成良好習慣。
以鄉規民約進行約束,嚴禁大操大辦。農村婚喪嫁娶成為浪費的重災區,因此要推行新事新辦,充分的發揮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定規矩、定標準,對參加宴席的人數、份額、數量進行細化,做到有章可循、一視同仁。執行鄉規民約,能有效的遏制講排場、互相攀比之風,讓節儉成為時尚。
加強立法,建立長效機制。糧食問題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糧食安全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保證糧食安全一手要抓開源,增加糧食產量,實現穩產高產;一手要抓好節流,豐不忘儉,居安思危,節省每一粒糧食。節約糧食絕不是小事,也不是個人的私事,必須要有硬的措施和有力的懲戒機制,以立法建立剛性約束、督促習慣于浪費食物者改正,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以崇德守規使人們回歸餐桌理性和文明。
當前,在我們享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美好生活的同時,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倡導的厲行節約,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傳統美德、以儉興國興家的需要。新形勢下,每個人要從小事做起,從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錢做起,既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貢獻、一份責任。
□張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