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陳蘭蘭宋德朋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近兩年,我區教研員到各學校評課時明顯感受“待遇”大不一樣——備受歡迎。而之前,一線老師對待點評時常會不太服氣,教學視導也往往效用不大,教研隊伍成了“雞肋”。“改變原因在于這支隊伍整體素質的大幅提高,而教科院則為隊伍成長提供了豐厚土壤。 ”近日,區教科院負責人閆忠賓對記者說。
2017年,我區的教研工作人員老化,暮氣沉沉,由于教研活動開展得少,教研幾乎已經與基層教師、一線課堂脫節。“縣級教研室人員結構成問題。 ”區教育局局長李玉海對此毫不諱言,“迫切需要一場徹底的教研隊伍自我革命。 ”
在市教科院成功改革的激勵下,2018年2月,經過精心設計,區教研室升格為教育科學研究院,院內所有教研員崗位重新競聘上崗。通過入職筆試,外地評委交流答辯等環節,當場公布成績,原有的15名教研員有3名通過考核留任,同時從一線教師中選拔15名教研員。“這次選拔的教研員平均年齡33.6歲,里面還有研究生。”閆忠賓告訴記者,這使我區教研隊伍真正實現了“大換血”。
組建完畢后,我區開始探索教研的新方向,確定了“兩體兩翼一基地”工作思路。為解決各學校教師隊伍水平不均衡問題,成立11個區域教研共同體,進行“區域教研”“聯片教研”“校本教研”,解決城鄉區域教育不均衡難題。“總體原則就是強幫弱,師資力量跨學校共享,教研員從中起到的便是‘橋梁’作用。 ”閆忠賓說。
區第八中學位置偏遠,教學成績較為落后。有著22年初中語文一線教學經驗的王芝英,進入教研員隊伍后,主動承擔起這所學校的“橋梁”角色。她一邊為年輕老師評課、說課,一邊將城區多所學校的優質課程和教學方法帶到該校,多次組織交流活動,使學校語文教學成績明顯上升。“評課接地氣,講課有底氣,態度很和氣,現在的教研員跟以前大不一樣。 ”校長竇汝寧稱王芝英為“老師們的良師益友”,他告訴記者,對于偏遠鄉鎮學校來說,教研員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李倩倩是初中數學教研員,她一周有三天都待在自己負責的學校,時常參與課堂教學,并在每次考試后都對學生們的整體成績進行分析。經過兩年的總結,她發現全區七年級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較弱。為補齊這一“短板”,她和學科共同體中其余8位成員共同研究探討,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從學校抽調各層次學生反復進行數學計算項目競賽,分析結果,分類練習,經半年時間,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明顯提高。”李倩倩因此而贏得老師們的尊重。
除了健全的工作體系,命題比賽、同課異構、教學視導、全區優質課評選……每周幾乎都會有一項教研活動在我區城鄉多所學校啟動,一線教師紛紛點贊。“現在教研活動很多,聚焦的也是日常教學會遇到的問題,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說很有幫助,教研員在我們心里已是最受歡迎的‘雞腿’。”青年教師徐蕾告訴記者,我區近四年有千余名年級老師入崗,和自己一樣有學歷但缺經驗,頻繁的教研交流學習和濃厚的教研氛圍讓年輕老師迅速成長。
老師對教研員的認可讓教科院的組織職能發揮出最大優勢。疫情期間,為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對教學工作的影響,針對教學內容、進度、難度、教材和學科不同難以統一等問題,區教體局決定由教科院統籌全區教育資源、確定線上學習時間、形式及內容。教科院提前籌備,研究制訂了線上教學工作方案。共組織229名骨干教師,開通了15個直播間,進行課堂直播,供全區中小學生觀看學習,共上課2700多節,實現“全區共上一堂課”和優質資源共享。“另外,我們還組織了169名教師錄制了微課,供學生自學。我區也成為德州市唯一一個全程統一組織線上教學的區縣,受到全區家長、學生的廣泛好評,這體現了我們的擔當和責任。 ”閆忠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