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右)為困難群眾講解申請救助的相關事項
工作人員反復練習救助平臺操作流程
工作人員(左)教困難群眾通過手機申請救助。 記者李莉攝
9月29日,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成運行啟動儀式舉行,13個縣市區大救助中心同步揭牌,標志著全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全面建成,形成了“蓮藕式”大救助新格局。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我市整合現有各類社會救助資源,建立全市統一的社會大救助政策制度體系,實現了社會救助與脫貧攻堅政策有效銜接。“全面構建城鄉統籌、制度銜接、運行規范、兜底有力的社會大救助體系,是統籌社會救助資源、補齊救助工作短板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需要。我市將不斷完善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進一步織密困難群眾保障網,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著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民生品牌。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淑華介紹。
頂層設計破題 完善政策支持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我市社會救助工作堅持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在保障基本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存在救助缺乏整體規劃、各種社會救助制度和部門之間無法達到有效銜接等問題,影響了救助效率和質量。
為加快推進各項社會救助保障制度和扶貧政策有效銜接,真正落實兜底保障,今年5月,我市全面啟動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工作,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從頂層設計破題,召開動員大會,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工作專班,建立由35個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全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工作的綜合協調、組織推動和督導落實。深入研究資源整合、流程再造、平臺建設、資金保障等工作事項,自上而下全面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體制。將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列入年度重點督查內容、市直機關績效考核和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設立社會救助監督咨詢公開電話,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利用社會監督倒逼工作落實。
歷經4個多月的時間,目前已經全面建成了以“救助領航送愛到家”為主旨,以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為目標,以服務于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建設為核心的新型社會救助保障體制機制,打造了全國民生工作特色品牌。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的內涵為“1335”,即“一個目標、三個統籌、三大機制和五大體系”。“一個目標”為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三個統籌”是統籌完善社會救助政策、統籌銜接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政策、統籌組織社會力量;“三大機制”即建立貧困人口主動識別機制、建立貧困人口保障機制、建立動力提升機制;“五大體系”為建立政策體系、平臺體系、網點體系、隊伍體系、保障體系。
“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救助業務廣、涉及職能部門多、社會力量參與度強,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進,努力把全市各方面資源、資金和政策形成一盤棋、連成一張網、擰成一股繩,讓政策發揮最大實效,確保每一戶困難家庭的生活都能得到基本保障,使困難家庭擁有更多獲得感和生活尊嚴。 ”李淑華說。
“化零為整”建機制 救助始終圍繞“最困難的人”
“我弟弟一輩子沒成家,現在歲數大了身體也不好,生活十分困難。他自己沒法來,我來替他問問能不能申請救助? ”9月17日,陵城區安德街道佟寨村村民張立華,拿著證件來到安德街道辦事處,幫他患病的弟弟咨詢辦理社會救助事宜。
街道社會大救助工作站站長劉艷香,通過專業設備把申請人的身份信息錄入救助系統,詳細了解了其家庭情況、收入、身體健康狀況等50多項與救助相關的事項,在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進行登記。經系統研判,張立華的弟弟符合救助事項中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申請條件,并自動提交業務申請。“現在申請人來辦理救助業務,不用再跑多個部門了,將信息輸入系統,系統就能自動研判出應該享受的優惠政策,使救助更加方便、更加精準。 ”劉艷香介紹,收到申請后,街道當天就會派人入戶調查,隨后上傳調查材料,材料核實提交后再進行審批。
我市有城鄉低保、城鄉特困等困難群眾約7.59萬人,社會救助項目包括10大類41項,以前政策資源和救助信息分布在18個部門單位,管理多頭、各自為政、救助分散、程序復雜,曾一度阻礙了救助工作的精準開展。現在我市搭建統一的救助人員大數據庫和工作網絡平臺,全面梳理全部相關政策及其執行流程,打通各類救助政策壁壘,將保險和福利政策按照自愿原則納入其中,優化申請、審核、審批流程,變分散受理為集中受理、單一救助為綜合救助,對可以享受多渠道救助的貧困群眾,給予全方位融合式救助,真正做到讓群眾只進一扇門、只跑一次路,實現了“一門辦、少跑腿”。
今年6月,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上線,并實現與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依托12345市民熱線建立的呼叫平臺以及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網的實時對接,“一網三平臺”上線試運行,“德救助”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線,困難群眾申請救助可“網上辦”“掌上辦”“電話辦”。“如今不但困難群眾辦事方便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平原縣社會大救助中心工作人員張曉霞對此深有感觸,近期她在恩城鎮孫賢村入戶調查時,發現村民邱立山家非常困難,立即通過“德救助”微信小程序為其辦理了農村低保救助申請。
平臺上線以來,全市已利用綜合服務新平臺辦理低保、特困、臨時救助、助學金申請、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業務1785項。
統籌合力提效能 讓群眾享受更多救助服務
為筑牢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網底”,我市以改革創新為主線,優化運行體制,在全市134個鄉鎮和8155個村(居)全部設立救助網點,所有救助項目在大救助平臺內運轉,前臺統一受理,后臺部門在線審批。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網點均可辦理業務,困難群眾可就近異地申報。市、縣兩級全部建立社會大救助中心,鄉鎮(街道)全部設立工作站,村(居)按實際需要設置服務站,工作人員及村級協理員配備到位。目前,全市各鄉鎮專職民政工作人員達到474人,村級民政專職協理員配備7584人。
樂陵經濟開發區七里店村村民張清峰一家便是受益者。 43歲的張清峰在樂陵中諾五金店工作,妻子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2個女兒和家中年邁的老人。天有不測風云,去年3月,張清峰因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無法正常工作,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前段時間,包村干部在走訪中發現了張清峰家的情況,及時與社會事務協調服務中心民政辦工作人員對接,為他們開通了綠色救助通道,利用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不到24小時就為其辦理了低保。“我們在樂陵建立社會大救助中心,17個鄉鎮(街道)依托便民服務中心設立社會大救助工作站,村(居)全部有了社會大救助服務站,設備、人員已全部到位,還專門開展了業務技能培訓,幫助工作人員熟悉掌握平臺操作流程,共計60余人參加。 ”樂陵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發現困難群眾情況不盡相同,有的需要資金幫扶,有的則更需要社會服務,要想實現精準救助幫扶,必須將資金幫扶和物質幫扶、服務幫扶結合起來,幫助困難群眾全方位解困。 ”市民政局黨組副書記趙欣說。
在推進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中,我市將社會力量納入其中,注重引導和支持慈善組織、社會志愿者、各類救助平臺等社會力量高效有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由政府搭建起困難群眾和社會力量的橋梁,讓困難家庭得到最大限度救助。
完善預警機制 做到主動發現、主動識別、及時救助
9月29日,臨邑縣民政局社會救助股辦公室,工作人員正通過電腦查看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屏幕上相對貧困人口的姓名、基本情況等信息不斷滾動,每個姓名前都根據貧困指數閃動著“紅黃藍綠”不同顏色的預警燈。“這個平臺試運行一個月以來,收錄了近2.6萬名相對貧困人口信息,通過貧困指數運算,對他們的貧困程度實時監測并進行打分,便于實現返貧預警監測,施以針對性、精準性、按需性救助,改變以往靠人工摸排走訪發現的弊端,真正做到主動發現、主動識別。 ”臨邑縣民政局社會救助股股長劉玉曉介紹。
這是我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立相對貧困人口主動發現機制的體現。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掌握不同困難群眾貧困情況,按照指數排序和相應的政策標準確定救助對象并進行及時救助,實現系統主動提醒、轉辦時人工推送、救助時按庫取單。同時,村級協理員協助做好人工發現應救助困難群眾,及時錄入系統并推送至相關部門進行救助,徹底解決了重復救助、遺漏救助問題,實現了科學、公平、公正、公開救助。
在此基礎上積極建立適應相對貧困人口多層次需求的動力提升機制。通過系統大數據分析,建立相對貧困人口“短板弱項靶向提示、動力提升路徑指引、成效考核標準化推進”機制。針對相對貧困人口脫貧動力能力不足等問題,由大數據平臺推送相關信息,根據信息提示,實施精準幫扶。把促進動力提升的各項措施標準化、信息化,由大數據平臺統計分析,全部設立考核排名,分析結果在平臺專門板塊滾動展示,作為督導考核動力提升成效的依據。
同時,強化救助監管措施,完善社會救助家庭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大誠信救助力度,做好救助當事人監管;建立多次適崗介紹不就業懲戒機制,引導貧困人口在參與勞動中激發內生動力,全面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相關動力提升路徑設計基本完成,標準化、信息化工作正在推進,《關于建立相對貧困人口動力提升機制的實施意見》及相關制度設計即將完成。
□本報記者馬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