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縣第一中學。記者周坤攝
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從2015年的84%提高到2019年的90%,普惠率達到8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從2015年的97.34%提高到2019年的98.8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2015年的97.01%提高到2019年的98.9%;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比例為90.96%;體育企業增加至1969家……
一組組數字格外搶眼,一個個成果讓人倍感振奮。“十三五”期間,我市教育體育系統圍繞目標任務,統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做大群眾體育、做優學校體育,助推教育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
——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12月15日上午10點,在德城區二屯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學生正整齊劃一地做著廣播體操。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寬敞干凈的食堂、內容豐富的班級文化墻……盡管已經搬入新校區3個多月,校長付韋莎依舊對這所農村學校的變化充滿感慨。
2006年,付韋莎作為德城區面向社會招聘的第一批農村教師,分配至胡官營小學任教。破舊的二層小樓、滿是黃土的操場,教室里幾頂破舊的吊扇,墻壁被蜂窩煤熏得發黃,是她對學校的第一印象。本著只教一年就離開的付韋莎,卻在看到農村教育的發展變化后,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
2018年,胡官營小學和豐樂屯小學合并為二屯鎮中心小學,德城區投資3500余萬元,新建教學樓、風雨操場以及室外運動場等附屬設施,并按照省標準化學校標準,配建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學科專業教室等功能教室,實現了校園網絡、校園監控全覆蓋。
這只是我市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側影。五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先后投資150多億元實施解決大班額項目建設、全面改薄和薄弱環節改造工程,建設校舍522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學校1061所;標準化塑膠操場由2015年初的41塊增加到1272塊;56人以上大班額比例由2015年的35%到全部化解。中小學辦學條件基本達到省定標準,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同時,大力引進省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吸引社會力量投資辦學,致力于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
著眼于教育生態的整體發展,十三“五”以來,我市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保證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67所,整治完成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154所,新增學位10.86萬個,全面完成了第三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深入實施“分數加等級”的招生考試方式,擴大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和招生自主權。
職業教育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進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和職教高地建設,引進中北大學在德州設立研究生分院,致力于讓德州成長為區域性職業技能人才聚集地和職業教育高地。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加強
12月14日,德州市實驗小學會議室座無虛席,來自各縣市區的10余名教師正在認真聆聽德州市實驗小學校長于莉的授課。
“我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分享出去,老師們再傳播到各自的學校中去,帶動更多教師發展,這是工作室建立的初衷。”于莉口中的工作室,是我市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而開展的德州名師領航工作室。從在職在崗的特級教師、齊魯名師以及其他優秀教師中,遴選出工作室主持人,由他們自主選擇10名教師,開展基于本學科的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帶動全市教師隊伍建設快速發展。
“名師、名校、名校長”培養、“百千萬”教師培訓、市縣校三級名師培養……為建設一批高水平教學團隊,我市打出“組合拳”,先后引進北師大、首師大、中國教科院等團隊和名師進行合作教研,開展名師送教、優課展示、教師培訓等,讓越來越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目前,全市共30名齊魯名師名校長,150余名市級名師,21名特級教師,正在培養的市級名師人選550余名。
在市教育和體育局局長張書鵬看來,教師對自己職業發展最關心的兩件事,一是評職稱,二是拿績效。為此,我市出臺一系列措施,激發教師隊伍活力——穩妥推進校長職級制、教師“縣管校聘”改革,490名中小學校長按職級發放薪酬,5個縣將校長職級制工資延伸到副校級干部;班主任費提高到600元至1000元;連續多年開展最美教師、德州好老師評選,讓教師政治上有地位、社會上有名氣。
全面發展,彰顯活力
——教體融合落地生根
12月12日清晨,家住在經開區高地世紀城小區的市民王廣科來到長河公園健身步道,像往日一樣開始慢跑,跑累之后,便在健身器材區進行休息。
公園中打造健身場地,市民休閑、健身兩不誤。在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引領下,近五年來,市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明顯改變,更多人加入了健身行列。據2020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顯示,我市共有體育場地1.95萬個,體育場地面積1260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19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218.7萬人。截至2019年底,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達90.96%。
2019年1月21日,德州市教育和體育局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市教體事業踏上新的征程。當年7月,我市啟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目前已開放學校95所,節假日期間,市民可以和好友相約,進學校踢足球、打籃球、練太極……
為充分發揮體育育人的功能,我市印發文件,要求中小學生每天在校期間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少于一小時;大力推動體育特色學校和縣級體校建設,實現了縣縣建成一所體校的目標,全市共有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111所、足球特色幼兒園20所,山東省體育專項特色高級中學11所;小學初中高中相銜接的體育人才培養輸送體系進一步完善;并開創了“市隊縣辦”市隊社會力量辦”“ 的體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五年前,入園難、“ 入園貴”、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較差、體育設施少等問題被列入“問題清單”。五年后,解決這些問題的答卷里既寫滿“力度”,又充滿“溫度”。
“我們將補齊短板,構建和完善全方位教育體系,提升競技體育、培育品牌賽事,全力推動德州教育體育事業再上新臺階。”張書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