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亞楠
12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四場,發布山東“十三五”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
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期間,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32.51%,增長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長11.95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能力邁入全國前列。省科技廳廳長唐波介紹說,“十三五”期間,山東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濟麥44”創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紀錄;在智慧交通、燃料電池、碳纖維、重大新藥創制等20多個領域,我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上均走在國內前列。
省財政廳副廳長姜龍表示,我省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財政保障和預算安排的重點,穩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設立規模不低于120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集中投向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大原始創新、重大技術創新引導及產業化和重大創新平臺項目等四大重點創新領域。
科技強企方陣初具規模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唐波介紹,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1.4萬家,是2015年的3.5倍。
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25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419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2家,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在孵企業超過2.5萬家,為培育高企提供源頭力量。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程,建立科創板上市企業培育庫,進行“一對一”專業化服務輔導,支持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今年已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203家,較2019年增加8685家。
科技創新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在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實施過程中,統籌推進科技攻關“揭榜制”和首席專家“組閣制”改革,加快推行項目經費“包干制”,面向全球加速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深度融合,推動全省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
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9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8人,224位專家(其中院士50人)組建了山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深入實施引進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完善即來即報機制,累計引進國際頂尖創新創業人才7人。
目前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突破5.05億元,為培養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介紹,明年起對不超過35歲、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200位高校、自然指數前100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來魯創新創業的,將直接給予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項目支持。
釋放事業單位創新人才活力,破除編制、崗位限制,優化高層次人才引進流程;出臺關于創新人才薪酬激勵的若干措施,探索實施協議工資制、年薪制。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周春艷表示:“目前已有288名省屬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享受績效工資傾斜,其中55人拿到協議工資或年薪。通過績效分配激勵,極大地提升了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動力。”
出臺25條科技改革措施,條條是“干貨”
我省近日印發《關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堅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唐波表示,與以往改革措施相比,本次出臺的《若干措施》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改革舉措更加系統、深入。25條改革舉措,涉及40個政策創新點,條條是“干貨”,更加突出改革性、針對性、普惠性。
其次,改革舉措更加突出問題導向。比如在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方面,提出經省委批準開展科研院所正職領導持股改革試點,對其所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作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探索股權激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可在轉化凈收入單位留成部分中提取不低于15%的經費用于人員獎勵和機構能力建設。
第三,改革舉措更加注重綜合施策、協同聯動。改革任務的落實涉及21家省直相關部門單位、全省16市以及省屬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從政策制定、執行、落實全過程統籌設計,強化政策銜接配套,部門聯動,努力形成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