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要求德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近年來,德州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穩產保供工作扎實有力、現代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品牌強農成效顯著、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化。《中共德州市委關于制定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聚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全面落實農業農村發展“四個優先”,有序推動鄉村“五個振興”,具體部署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深化農村改革等重點工作。
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推動德州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豐勇說。
糧食生產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市的優勢之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年全市糧食生產預計756.65萬噸,同比增長0.8%。《建議》提出,積極創建“厚德糧倉”,堅決扛穩全國重要產糧大市責任,促進糧食穩產高產。孫豐勇表示,我市將堅決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核心功能區建設,2021年,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00萬畝左右,全年糧食產能穩定在150億斤以上。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食連年豐產豐收。今年,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53萬畝,目前已開工建設47萬畝。2021年,每個縣市區至少要打造1處5萬至10萬畝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硬支撐。
2019年,我市大規模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著力在糧食標準化生產、綠色增產技術集成、創新生產服務模式和推廣農業技術方面下功夫,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糧食綠色發展之路。下一步,將推進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核心功能區建設,集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質量和效益。
打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組合拳”
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同時,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培育,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強化農業“雙招雙引”,也是我市農業發展重點工作。“產業鏈條不長、融合程度不深等制約著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打好提質增效‘組合拳’。”孫豐勇說,“十四五”時期,我市將全力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培育,做活做足“農業+”“農產品+”文章,積極發展農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閉合模式。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專用品種,構建現代種業體系;推進產業集群式發展。引進、培植一批農業產業領軍企業,加快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帶動形成糧油、果蔬、畜禽、食品等一批百億級以上農業產業集群,2021年, (市、區)至少培各縣育、引進2家規模農業龍頭企業。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孫豐勇介紹,未來5年,德州將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四級聯創,建成各類園區100個以上,建成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養殖場3000處以上;積極發展設施蔬菜、特色蔬菜。推進老舊蔬菜設施農業連片提檔提質;培育引進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家以上。打造糧油500億級、畜禽300億級以上兩大產業集群,進一步培大培強食品、功能糖、調味品、酒水、果蔬等五大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500億級以上。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增長與農民持續增收的良性發展。
以更大力度推進新一輪鄉村建設行動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建議》提出,充分尊重鄉村發展規律和農民意愿,細化完善村莊分類,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七改”工程,推進農村清潔取暖、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健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打造美麗庭院,創建美麗村居,建設美麗鄉村。孫豐勇表示,未來五年,要謀劃構建以縣城中心城區-鎮街駐地-擬長久保留特色產業中心村為格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體系。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連臣表示,鄉村振興,既要抓實“里子”,也要做靚“面子”,這樣才能實現產業興、村莊美、農民富的同頻共振。
張連臣認為,讓鄉村環境靚起來,生態美起來,必須因地制宜,穩扎穩打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具體工作中,要堅持規劃引領。編制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方案,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推進擬長久保留特色中心村等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改造提升,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
就深入推進農村“七改”工程,張連臣表示,要以最大的決心、最高的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四級聯創,高標準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樣板。“三分建、七分管”,沒有管理的建設只能是曇花一現,要在健全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檔升級。
深化改革激活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要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要成果。孫豐勇認為,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必須在準確理解中央省市一系列精神部署基礎上,牢牢把握改革基本方向,立足實際、謀劃長遠、深耕細作,不斷厚植改革優勢。《建議》提出,創新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發展邊角經濟喚醒村域沉睡資源。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對此,孫豐勇表示,未來五年,我市將探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有償退出、繼承、抵押擔保改革試點,持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力爭2021年年底前5萬元以上的村超過80%,10萬元以上的村超過50%。
武城縣是“兩證保三權”“就地城鎮化”等工作經驗的創始地。《建議》提出,全面推廣“兩證保三權”“就地城鎮化”經驗,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今年1月,我市即印發通知,明確在全市推廣相關工作經驗,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圍繞“離得開、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四個關鍵環節,加快改革創新,釋放制度紅利。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君說:“推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轉移備案制度是‘兩證保三權’‘就地城鎮化’的核心,確保農業轉移人口享有的土地、宅基地和其他集體權益不變。通過健全完善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促進農民帶著‘可變現’資產進城,既消除群眾后顧之憂,又提高融入城鎮能力,凝聚起就地城鎮化的內生動力。”
□本報記者 鄧靜本報通訊員 張文艷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