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英,女,1959年12月生人,邢侗街道鑫興社區居民。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棉衣,不會提高溫度,但卻給予人們連火爐都不能代替的溫度;家就像是一瓶陳年佳釀,融進了許多寬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內涵。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
劉俊英、竇金波夫婦是邢侗街道鑫興社區居民,均已年過六旬。多年來夫妻和睦,團結鄰里,樂于助人,熱心參與公益事業。夫妻倆都是臨邑縣陽光志愿者協會成員,常年到敬老院、貧困戶家中、臨邑特教中心幫扶困難群眾;作為邢侗街道的五老志愿者,關注兒童成長,劉俊英是邢侗街道巾幗志愿者,常年參與志愿活動,關注家庭及婦女,劉俊英夫婦家庭是街道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
家庭和睦 尊老愛幼
相濡以沫人生路,劉俊英自結婚以來與丈夫相敬如賓,孝敬公婆,善待父母,在家中能搶挑重擔,任勞任怨。兄弟姐妹之間團結和睦,有困難互相幫忙,是一個和睦的家庭,經常受到鄰里的稱贊。劉俊英是婆婆眼中的好女兒,婆婆逢人便說“兒媳就像自己親生的閨女,我兒能找到這樣一個好媳婦,真是我們一家的福氣!”
重視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十分注重榜樣的力量,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為的跟隨新時代步伐,劉俊英每月主動參加海博教育的家庭教育研討會。“作為一名60歲的奶奶,家庭教育觀念已經落后了,為的能夠更好地教育好孫子,我要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學習,好為孩子們搞好服務,做好孩子們的后力軍。”劉俊英向筆者說到。
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夫婦兩人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問題。妻子既是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致入微。夫婦兩人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德育人,常年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作為臨邑縣陽光志愿者協會成員,劉俊英夫婦每月跟隨協會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帶著孩子、孫子一起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跟老人閑談家常,送上禮品和慰問金,讓孩子們在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的過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親人之間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在這個家庭里,雖然每個人的性格、文化、志趣都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大家能互相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的文明家風。
勤儉節約、弘揚美德
劉俊英的家庭倡導禮貌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子:“雖然此刻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的淘米水用于澆花和樹,既保護了環境又能夠清新空氣,真是一舉兩得呢!平時孩子的算術草稿本和做完的作業本的反面都能夠變成二次紙張,洗手時按時關掉水龍頭,不開無人燈,這樣一來從水費、電費上都能節約很多能源。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并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還以環保志愿者的身份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環保公益宣傳活動,向居民宣傳環保理念,到明德廣場等公共場所拾撿垃圾。
鄰里和睦,熱心公益
“微笑是志愿者最好的名片,也是別人對志愿工作的肯定。在開展志愿者活動的時候,每當看到大家臉上幸福的笑臉,心里都會十分的高興,我與我的丈夫常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這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劉俊英意味深長的向筆者說到。作為一名志愿者,夫妻倆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創造更多志愿價值。
劉俊英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創造美麗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積極參加縣里組織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并在物質上資助了一名留守兒童,在生活上給予她關心和支持。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愛心募捐活動,雖然只是綿薄之力,但對于處于困境中的人來說,也許可以解燃眉之急。
在牽手夕陽,奉獻愛心,探望孤寡老人活動中,劉俊英夫婦帶頭捐款,集資為三位孤寡老人購買了米、油、雞蛋和生活用品等,還幫忙老人們更換了新被單、給窗戶釘塑料。在此后的日子里,劉俊英只要有時間就會去看望孤寡老人,老人們冬天的衣服不夠暖,她就會給老人們送上一件棉衣、一條棉褲;老人的牙口不好,她就會給老人們買點雞蛋、買點柔軟的蛋糕送去;老人的床單壞了、她也會給老人買上新的床單、被單。她的老伴竇金波去敬老院參加活動時,看到敬老院有些老人行走不便,拿著木棍或竹竿。頓時萌生出為老人們制作拐杖的想法。回到家后,竇金波四處尋找木棍材料,自己鉆研著做拐杖,精心挑選好后進行砂紙打光,晾干后再刷上油漆,工藝上雖然不如買的那么精致卻代表了竇金波的一份心愿,目前已為老人們送去近百余副拐杖……近年來,劉俊英夫婦已累計參加志愿服務活動100余次,救助困難老人10余戶,參與家庭教育普及24次。
他們沒有腰纏萬貫,沒有一擲千金,卻有一顆愛心充盈大地,他們的行動也感染著更多的人來關心老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