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22年堅持做好事 一個“簡簡單單”的公益人
潘麗,女,50歲,在慶云縣定居多年,與丈夫經營著一家20平左右的糧食酒門店。她是一名個體工商戶,從28歲起便開始行善助人;她在自己門店中建起“愛心驛站”;她二十二載如一日,堅持參與助老、助殘、助學、助困等志愿服務活動,她愛心善舉已惠及慶云縣無數個困難家庭。
潘麗家中并不寬裕,還要養育兩個未成家的兒子。人們對她熱衷做慈善表示十分好奇,她笑呵呵地答道,這是一種傳承吧。
走行善之路不忘初心
在她28歲那年,買了一部價值1000多元的手機,卻不慎丟。在90年代對于一個普通小家庭來說,1000多塊可不是一個小的數目。她和丈夫四處尋找,急的滿頭大汗,她丈夫建議打電話試試,沒成想碰到了好心人,當他們帶著禮物去拜訪時,好心人萬般推辭,說什么也不肯收,最后好心人建議道:“你們要是真的感謝我,就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善良的種子,已經在她心里生根發芽。從那時起,潘麗便開始了她的行善之路。到現在已有22年。
盡綿薄之力扶危救困
一位來自南周村的顧客跟潘麗聊起自己村里有戶李姓人家生活特別困難,李爸爸生病去世了,李媽媽一個人養育四個孩子,最小的上小學,最大的還在上大學。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樂于助人的潘麗當時就萌生了要幫助李媽媽的想法。
她專程到南周村李媽媽家中了解情況,看到的要比聽到的嚴重得多,潘麗伸出了援助之手,不時的給李媽媽家中送去孩子們的學費和生活必需品,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一家。在媽媽的感染下,兒子姚豐也樂于助人,經常幫恰巧在同一個班級的李婷買飯。
在幫扶過的學子中還有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孩子——劉超(化名)。幾年前,潘麗經營了一家午托班,在得知劉超父母離異、爸爸離家出走、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后,潘麗再也沒收過劉超的一分錢。中午潘麗讓他免費吃飯,晚上放學后義務輔導他作業,直到他爺爺奶奶忙完來接,就這樣持續了五年的時間,直到劉超小學畢業。
談起資助過的孩子們,潘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孩子們逢年過節就會來看我,還跟我承諾說以后掙錢要孝敬我,我幫助他們可不是圖他們回報的,他們好好學習,以后多為社會做貢獻,我就心滿意足了。”潘麗一臉自豪的神情說道。
她不僅在助學方面積極作為,也在助殘、助老方面頗有建樹。常家鎮霍家村黃少華是她一直幫助的對象。黃少華32歲,無法自理,父母年邁,哥哥姐姐都已成家。潘麗不僅給他買一年四季的衣服,還經常買了魚肉、面油等去照料他,送去的東西潘麗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去年黃少華做胃穿孔手術,潘麗一天兩趟風雨無阻去幫他仔細擦洗,直到他出院。家里沒錢付檢查費用,潘麗主動墊付檢查費用600元……
潘麗還經常到幸福苑養老院為獨居、康復、孤殘、智障等老人提供愛心服務。多年來,她以貼心服務贏得了許多老人及親屬的信任。她帶頭為護工做示范,克服護工怕臟的心理,給癱瘓病人洗臉、梳頭、喂飯,處理臟物。在老人們的心中,她是最善良、最辛苦,也是最疼愛他們的“女兒”。
遇困難挫折不言棄
潘麗多年來做好事,換來的不僅有感激、周圍贊許的目光還有冷漠和敲詐。2017年的一天,潘麗剛走到醫院旁邊的十字路口,看到兩家出租車司機因為爭搶顧客在飆車,旁邊恰巧有一個孕婦帶著孩子路過,她趕忙把孕婦和孩子拉到一旁,孕婦和孩子毫發無傷,她卻被車撞飛。然而,被救的孕婦冷漠而迅速地離開了現場。圍觀群眾及時撥打了120,將潘麗送往醫院,經檢查,她身上多處骨折,至今一半的臉還未痊愈。
看著潘麗憂傷的表情,她接著說道:“遇到這樣好心沒好報的事,可不止這一件”。一天傍晚,她去恒信綠城小區送貨,看到路邊站著一位老太太在徘徊,熱心腸的潘麗過去詢問。原來這位老太太錯過了末班公交車回不去家,潘麗熱心的把老太太送到家中。到家以后,老太太跟家里人說潘麗撞了她,死活不讓潘麗回家并讓潘麗賠償一萬塊錢,無奈之下潘麗報警,尋求警察幫助,警察通過調取周圍監控,最終還她清白。
通過這一件件事,當時的潘麗對做好人好事產生了動搖,可是當她看到義工群里組織活動、為需要幫助的人捐款捐物的時候,她還是積極參與。問她圖啥。她笑著說:“圖啥?啥也不圖。我的心天生就軟,見不得有人受苦受難,不伸出手幫一把心里安不下來。”
二十二年如一日,潘麗用自己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凡人善舉,為困難人群撐起愛心的大傘。人們問她這些年做慈善花費了多少,她總是漫不經心的說:“數不清,從原來每年幾千塊到現在每年的幾萬塊,掙得多就多捐點,掙得少就少捐點。”
許多人在談到公益或慈善時,總喜歡說:“等我有錢了,我一定會做的!”潘麗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公益慈善不分大小,做的事雖小,但一樁樁一件件積累在一起,就匯集成了滾燙的愛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