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完善社會大救助體系——扶危濟困解憂暖心
▲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群眾辦理救助業務。 記者郭慶萍攝□本報記者尹曉燕本報通訊員王彥鐘萬里馬俊良
“多虧了社會救助政策,民政干部上門問需,幫我們家渡過難關?!?月5日,慶云縣常家鎮紀鋪村的于秀珍感激地說。42歲的于秀珍去年查出患有乳腺癌,面對高昂的醫療費用,于秀珍心里發慌。鄉鎮民政干部走訪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為她申請辦理了臨時救助。
聚焦急難愁盼,傳遞黨和政府的關心。我市將“為民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和落腳點,抓住社會救助這一與民生關系最直接最具體的德政工程,創新舉措提升救助溫度。6月份以來,市民政部門開展專項活動,組織黨員干部走訪慰問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將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災害、重大疾病和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基本生活困難的人員及時納入救助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近日,市委書記田衛東作為市社會大救助工作專班負責人,專門將社會大救助工作列為個人“為民辦實事”內容,對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建設等工作再部署,進一步織牢織密兜底保障網,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
一門受理指尖操作變“蜂巢式”為“蓮藕式”,救助更高效
打開手機進入“德救助”小程序,輸入相關信息提交申請資料,不到7個工作日審批通過。前不久,平原縣王打卦鎮莊科村村民紀雪林在村級協理員的幫助下,不出村就辦理了農村低保救助。今年37歲的紀雪林有精神二級殘疾,女兒3歲,丈夫因照顧家里也無法外出打工,一家人以4畝農田為生,生活困難,低保救助讓一家人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多頭跑、來回跑,甚至摸不清門、辦不成事,曾一度是困難群眾申請社會救助的難點、痛點。早在2018年,以民政部在臨邑蹲點調研為契機,臨邑縣率先試點探索了社會救助工作全國性改革創新經驗,通過整合各部門救助政策,流程再造,實現了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多元共助”的格局。去年開始,社會大救助體系在全市鋪開,全面梳理了15個職能部門的42項政策,線上建立“一網三平臺”,線下設置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網點,配齊配強工作隊伍;鄉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按服務群眾數量增配專職社工;村居由村“兩委”成員擔任協理員,將社會救助工作做到困難群眾家門口。
“‘一網三平臺’即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平臺、社會大救助電子監察平臺、依托12345市民熱線建立的呼叫平臺和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網。困難群眾可以通過網站、12345市民熱線、‘德救助’小程序足不出戶線上申請辦理;也可以通過134個鄉鎮和5327個村(社區)救助網點線下辦理。”市社會大救助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局長李淑華介紹。通過全面梳理各部門救助政策,將救助項目分層次、分類別導入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平臺,實現“蜂巢式”救助向“蓮藕式”救助的轉變,即一口進、一口出、各口獨立運行又協同聯動的救助模式?!敖衲暌詠?,我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對‘一網三平臺’進行了再升級,進一步完善救助體制機制。”李淑華說。
同時,下放審批權限,按照“鄉鎮審核確認是常態、縣級審核確認是例外”的原則,將能下放的審核確認權限全部下放到鄉鎮。低保辦理時限縮短了1個月;殘疾人兩項補貼、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實現了“免申秒辦”。
主動發現研判預警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救助更智慧
“本來計劃辦理個人低保,沒想到全家享受了低保,還讓兒子享受到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這為我們全家減輕了不小壓力?!鼻岸螘r間,家住慶云縣渤海路街道劉南純村的孫書軍來到縣社會大救助中心申請辦理低保,工作人員將信息輸入大救助平臺后,平臺自動研判顯示,孫書軍的兒子是殘疾人,他家每月可享受761元低保救助的同時,兒子每月還可享受300元殘疾人兩項補貼,工作人員當即為他辦理了相關手續。
主動發現、實時監測救助對象,自動研判預警,這正是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平臺的智慧之處,也是今年以來平臺升級后的成果之一?!霸邳h史學習教育開展中,我們通過設置困難家庭救助指數,自動研判預警,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對需要救助的群眾即時幫扶?!笔猩鐣缶戎ぷ鲗0噢k公室制度建設組負責人鄭秀玲介紹。
在位于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晶華大道的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中心,記者看到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平臺建有基礎數據庫和救助成果庫。整個基礎數據庫涵蓋了全市560多萬人的信息,按照困難家庭救助指數自動甄別出困難群眾,并進行排序,通過指數變動,實時掌握他們的家庭情況,不符合救助條件的退出,出現家庭變故的即時納入救助,實現了系統主動提醒、轉辦時人工推送、救助時按庫取單。
臨邑縣宿安鄉于安村村民李桂葉就是平臺預警后享受到救助政策的對象。李桂葉患有嚴重的腎病,家里兩個女兒正在讀書,僅靠丈夫于德忠一人的收入維持生活,受益于產業扶貧等多項政策,全家穩定脫貧。沒想到,今年她的腎病加重被確診為尿毒癥,每周都要進行血液透析,于德忠也無法外出打工。看病花費增多收入驟減,這一情況觸發了縣里的社會救助平臺預警,很快于安村協理員幫他們辦理了低保和臨時救助,兩個女兒也享受到了教育資助。
“升級后的救助平臺可共享公安、人社、醫保、教育等部門的數據,自動獲取家庭變化情況,直接體現在困難家庭救助指數的變動上,平臺根據這些數據智能提示預警信息,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防止返貧致貧情況發生?!编嵭懔嵴f。困難群眾申報救助事項時,平臺在幾分鐘內就會對申請救助家庭成員的住房、車輛、退休金等13項數據進行比對反饋,對應該享受卻沒有享受的政策及時提示辦理,應救盡救;對提供信息不實者則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全力保障社會大救助體系運行。
“線上+線下”“物質+服務”變一方獨唱為多方參與,救助更精準
“朱大哥,最近身體怎么樣,生活上還有沒有難處?”6月30日,臨邑縣臨邑鎮朱家胡同村協理員朱智慧來到朱兆光家走訪,了解到朱兆光的輪椅損壞,便向縣殘聯申請了一輛新輪椅。57歲的朱兆光因患腦血栓癱瘓十余年,妻子楊風霞也有高血壓、心臟病,兩個女兒已出嫁,贍養能力較弱,家庭常年支出較多,享受農村低保救助。他們一家也成了協理員重點關注的對象,隔段時間就上門走訪了解情況。
為實現“缺什么補什么”精準幫扶,我市探索“線上+線下”“物質+服務”的救助模式,建立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救助保障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探訪照料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在法律和政策允許范圍內開展救助活動,滿足不同困難群體的多樣性需求。目前,已有36項保險和17項福利政策按照自愿原則納入救助平臺,打通了政府和社會救助資源共享通道,同時向社會力量公布救助服務清單,吸納社會力量入駐平臺,為困難群眾提供幫扶。
“變一方獨唱為多方參與,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補協作,形成了全社會都來關心關愛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重要支撐。”李淑華介紹。社會大救助平臺運行1年來,受理各類救助20740人次,為74萬余人發放各類救助金2.66億元?!跋乱徊?,我們將社會大救助工作作為‘為民辦實事’內容,圍繞構建困難群體全生命周期基本生活保障體系目標,重點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建立健全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真正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崩钍缛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