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代表和反映著城市的特質品位和形象風格,也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魅力所在。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我市以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注重發揮文化的滋養涵育作用,致力于提升城市文化內涵,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氣質,用厚重文化為文明城市鑄魂。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提升群眾滿意度
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態,直接影響市民的幸福感。
每當夜幕降臨,德州這座小城放緩了白天繁忙的節奏,上演另一番熱鬧景象,市民紛紛走進公園、廣場、影院、劇院,開始了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文化“夜生活”。
重文化,是理念,也是舉措。我市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當作重點任務來抓,通過加大經濟投入,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市級形成博物館、蘇祿文化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五館一院”格局,并著力提升文化服務效能,讓市民盡享“文化紅利”。對于農村基層,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健全完善,實現了縣市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有文化站,村(社區)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目標,鄉村兩級文化建設和服務效能走在全省前列,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活力。
基層文化服務好不好,群眾口碑最重要。市民楊愛青是一名文藝愛好者,退休后就一直學習古箏,并多次參加市文化館組織的古箏培訓班。“自從文化云平臺上線以來,我通過手機就可以學習古箏課程,再也不用天天往文化館跑了。”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體驗的發展性要求,我市創新服務供給手段,積極搭建包括文化云平臺、數字圖書館等在內的綜合性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對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惠民項目進行綜合智能管理。文化云平臺上整合了公共文化藝術資源2000課時、有聲讀物數據庫5500課時、市民課堂學習資源2900課時、文化教育資源4.6萬課時。同時,群眾文化活動預告、文藝社團報名、藝術公益培訓等內容,在相應模塊中都能找到,極大地方便了公眾對公共文化信息的查詢以及對資源的利用。而市圖書館致力于強化館藏資源數字化建設,已建成涵蓋外購數字資源、自建特色資源、文化共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資源的數字資源庫,年點擊量逾40萬次。
為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打造書香德州,今年以來,我市在中心城區大力推進城市書房建設,傾力打造城市“15分鐘閱讀文化圈”。德城區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一管理、共建共享”的原則,投資300余萬元,建設6處城市書房,命名為“明德書屋”,為市民提供免費圖書借閱服務。
繁榮文化精品創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今年國慶節前夕,獻禮建黨100周年雜技專場演出登陸德州大劇院,《大刀傳奇》《運河流芳》等經典原創劇目輪番上演。“德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這兩部雜技劇目都是以德州特有的地域文化為背景精心創作。”市雜技團團長付開飛介紹,“文藝精品作為時代的文明標識,既是重要的地域名片和精神視窗,又是寶貴的隱形財富。”
市委、市政府站高謀遠,出臺了《德州市文藝精品創作扶持獎勵管理辦法》,建立全市優秀文藝作品項目庫,對重點文藝作品實行組織化、項目化、動態化管理,推動我市藝術精品創作全面繁榮。歌曲《中國船號震天地》獲得第十八屆群星獎,雜技《高椅》斬獲中國光谷國際雜技藝術節黃鶴金獎第一名,國畫《使命》曾獲“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金獎,填補了山東省中國畫金獎的空白。
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既要搞好文化事業,又要搞活文化產業。11月9日,第五屆德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線上惠民消費節啟幕,4天時間發放60萬元消費券,市民在購買電影票、劇院演出票、研學游和文化產品時,均能享受到政府補貼。
我市立足本地文化優勢,大力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不斷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強勢。先后出臺《德州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德州市主城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布局、目標作出頂層設計。爭取上級資金3.15億元,設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打造了德州電影小鎮、中國黑陶城及文旅惠民消費季等文化產業新亮點、新名片。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農業、教育、體育、健康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逐步實現從傳統的單一文化產品到多元、現代的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全市在建文旅項目49個,計劃總投資117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07億元。近年來,全市文化產業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2017年至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文化與文明相得益彰
提到剛剛落幕的第二屆德州市“奧萊之夜”文化旅游節,市民方芳記憶猶新,“節目精彩,豐富了市民的夜生活。”此次文化旅游節共持續14天,主辦方組織了京劇、雜技、歌舞演出,文化創意產品展銷及青少年研學游項目推廣,紅色電影展演等系列活動,做到“天天有活動、夜夜有演出”。
在鄉村,群眾文化生活同樣豐富多彩。10月20日,“一村一年一場戲”文化惠民演出在陵城區邊臨鎮西于架村開演,為老百姓送去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演出的戲曲選段、歌舞等節目中都加入了紅色元素,臺下觀眾看得直呼過癮。在演出過程中,還增設了我問你答環節,問題涉及移風易俗、鄉村振興等,“既能看節目還能答題換獎品,這活動真有意思。”村民高志勇說。
小舞臺,大視野。“一村一年一場戲”是一項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市文化和旅游部門連續7年持續開展,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今年以來,我們注重做好結合文章,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用文藝形式傳播文明新風,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市文旅局藝術科科長卓偉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共演出5133場次,完成率達100%,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一支業務強、素質精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我市采取“培訓+活動+比賽”的模式,不斷壯大文藝隊伍總量。全年成功舉辦聲樂骨干培訓班、廣場舞大賽等各類活動1000多項,全面提高“德藝課堂”公益培訓覆蓋面,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文化生活需求。“組織培訓班,讓基層文藝骨干在進行自我充電、自我完善的同時,把學習內容傳播、推廣到群眾中,進一步提升了基層文藝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整體素養,讓百姓真正感受到了文化帶來的巨大變化。”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馬樂
審核|朱代軍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