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風景區
“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天越來越藍了,陽光明媚,藍天白云,每天呼吸到這么好的空氣,心情特別舒暢。”1月3日,正在大清河游玩的市民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片發朋友圈。這幾年,藍天白云碧水倒影刷爆了齊河人的朋友圈,引來市民嘖嘖稱贊。
長期以來,齊河縣聚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重點行業整治為核心,打好藍天保衛戰;以落實河湖長制為抓手,打好碧水保衛戰;以無害化處理為重點,打好凈土保衛戰,不斷改善全縣的生態環境質量。去年1-11月,全縣PM10、SO2、NO2、O3同比改善14.3%、23.5%、5.4%、6.4%;PM2.5同比改善21.3%、現狀濃度全市最優,空氣優良率達到65.3%,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最好水平;主河流徒駭河夏口橋斷面水質年均值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V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檢查企業環保治理設施運行情況
有的放矢 精準管理 科學治“氣”
上月14日,齊河縣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接到了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通知,根據通知要求,決定自2021年12月14日12時發布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并于12月14日24時啟動重污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一時之間,全縣各園區管委會,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紛紛行動起來,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涉氣工業企業按照最新修訂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清單橙色預警停限產措施執行減排;城市主干道道路保潔在正常基礎上每天增加3次灑水降塵作業頻次;除城市運行保障車輛和執行任務特種車輛外,城市建成區、縣城區內,禁止重型和中型柴油貨車、三輪汽車、低速載貨汽車和拖拉機通行。
這一系列及時的應對舉措離不開各部門單位、鄉鎮(街道)日常工作的扎實推進。2021年,齊河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減污降碳”十六字工作方針,凝聚合力,持續攻堅,精細化管控,推動全縣大氣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各部門聯合開展路查路檢行動
精準治污,少不了科技“千里眼”的實時追蹤、實時預警。齊河縣加大投入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引進高科技現代化技術手段,15個鄉鎮(街道)實現了空氣自動監測站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建成環境質量精細化決策指揮系統,新布設七參數微型站27套、顆粒物微型站6套、降塵缸15個、大氣氣溶膠激光雷達1套,實現了大氣關鍵指標的實時監控、實時預警;設立秸稈禁燒監管平臺,布設高空紅外監測設備上百個,實現縣域范圍全覆蓋;中小型企業安裝電量監控,落實遠程監管;針對平臺預警,采取人機結合方式,發現問題,立即在工作群通報,要求各責任單位2小時將整改結果反饋至工作群,督促責任單位立行立改,力求做到問題、時間、區域、對象、措施“五個精準”,確保及時整改到位。
科學治污,就要立足“整盤棋”對癥下藥。齊河縣聘請上海大學專家團隊,實施“一縣一策”大氣成因分析及措施管控,深入摸排全縣大氣污染源底數;依托專家團隊開展VOCs手工監測采樣組分構成分析,開展現場調研27家。通過實時跟蹤現場分析大氣指標變化規律,精細化管控全縣重點行業、重點時段排放源,靶向治理,推動全縣大氣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2021年,我縣編寫大氣污染防治信息專報50期,其中涉及鄉鎮16期、揚塵2期、燃煤1期、高架源3期。
依法治污就要打出“組合拳”,正本固源。一方面齊河縣邀請專家培訓團隊開展上門服務和現場培訓。另一方面,做到聯合執法不間斷,根據空氣質量指標情況,縣生態環境、住建、交運、交警等部門以及各鄉鎮(街道)聯合開展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協同管控,重點圍繞鋼鐵、焦化、建材、涉VOCs企業、加油站等行業持續開展專項行動,強化監管措施,協同推進全縣重點源有組織、無組織排放全面達標。持續開展交通、交警、環保三部門聯合執法檢查,有效整治道路運輸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排放問題。2021年以來,已經銷號解決問題132件;聯合查處勸返違規車輛527輛。
齊河縣還堅持減污降碳,做好“加減法”,騰出空間。“減”字上節奏穩健,嚴格落實山東省鋼鐵產能置換和壓減政策,關停2座530立方米高爐;年產80萬噸焦化產能提前退出;9家磚瓦窯提前淘汰;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完成清零任務。鋼鐵、焦化、火電等重點行業企業持續開展提標改造,提前一年完成行業內超低排放改造任務。
源頭管控 綠色發展 人水相親
雖然是冬天,但是在1.5萬畝的齊河黃河濕地,不時看到遠處野生鳥類飛翔的身影。這里是以濟齊濕地一體化為契機,共同打造的百里黃河生態廊道。據統計,該濕地種植喬灌木7萬株、地被植物173萬平方米、水生植物數百畝,黑天鵝、東方白鸛、灰鶴、白額雁等110多種野生鳥類在此棲息,實現了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多重效果。
環境監測人員化驗水質
對齊河來說,保護水不僅僅是追求“水凈”,更要打造以水為核心的“水文化、水生態”。全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為導向,以補齊防洪薄弱短板、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彰顯齊河縣河流人文歷史、提升便民景觀品位、提高河流管護水平為主要抓手,統籌謀劃河湖系統治理與管理保護,努力打造“水網相通、岸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河湖水環境,以美麗河湖建設為主題,突出水景觀及水文化的特色,讓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相得益彰,水環境質量得以長期維持。
一方面,齊河縣建立健全河湖長制,縣河長制辦公室成立18個常態化排查小組,每月對全縣河道開展常態化巡河,逐河形成問題清單,呈報縣總河長、副總河長、縣級河長,并發送至屬地鄉鎮(街道)進行整改。全縣909名河長勇于擔當,主動抓、帶頭干,守好“責任田”。關鍵環節及時協調,關鍵問題及時解決,關鍵情況及時調度,做到守河有責、守河擔責、守河盡責。縣級河長每月一巡查、鄉級河長每旬一巡查、村級河長每周一巡查,充分發揮各級河長巡查、協調職能,明確權責意識,巡河成常態化。自開展常態化巡河以來,在各級河長的共同努力下,我縣河道“四亂”問題逐月大幅度遞減,發現的問題嚴格按要求全部整改到位。
另一方面,強化對水資源的維護,真金白銀的投入更是必不可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專業保潔公司承擔河道保潔任務,按照河道保潔任務量,配備河道保潔員,開展日常保潔及管護。自2020年起,利用4年時間,圍繞六六河、老趙牛河、柳官干溝等8條河道開展河道生態治理,著力提升河流凈化能力。同時系統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農村河道、水環境整治,切實改善村鎮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與此同時,齊河縣嚴格環境準入。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涉水行業、生產工藝和產業目錄;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依法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流域和產業布局的規劃環評;實施工業企業污水治理升級改造,加強和推進重點行業治理設施深度改造,全面推進工業集聚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規劃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工業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政府主導 常抓不懈 守護凈土
上月初,德州市生態環境局齊河分局聘請第三方專業服務公司,對涉危化品生產、使用、儲存以及危險廢物存放等20多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經過檢查,我們發現個別企業有危險廢物警示標識不規范等問題,當場就下達了整改通知書,要求限期內整改完畢。我們將持續開展‘回頭看’檢查,消除一切環境安全隱患。”檢查人員如是說。
土壤是筑牢健康人居環境的首要基礎。為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齊河縣積極完善相應監管體系,持續推進農用地安全利用,有序推進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不斷加強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嚴控防范工礦企業新增土壤污染,切實守護好土壤環境質量底線。
為此,全縣上下不斷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著力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推行清單化管理,建立銷號機制,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
齊河縣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對用途變更為住宅和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用地的,依法要求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結果符合用地要求的,允許進行開發利用。去年以來共受理48塊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其中43塊建設用地已通過專家評審進行開發利用。
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方面,齊河縣梳理更新《2021年齊河縣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加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監督管理,組織各重點單位召開專題研討會議2次、專項執法行動1次,指導督促各重點單位嚴格執行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報告制度等法定義務。目前,各重點單位法定義務基本執行到位。
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方面,齊河縣不斷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畜禽規模養殖監管力度,組織各有關部門、單位開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專項行動3次,幫扶、指導各養殖場戶提升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生態環境、畜牧部門聯合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全縣養殖場戶周邊環境專項整治督導,倒逼各鄉鎮(街道)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有效防范畜禽養殖生產對環境造成污染。
持續強化秸稈禁燒管控工作方面,齊河縣提前印發《齊河縣2021年秋冬季禁燒工作方案》,對秋冬季禁燒工作進行全面部署,以縣政府辦公室名義分別下發禁燒緊急通知2次,對禁燒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強調。
齊河縣積極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分類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研究制定《齊河縣2021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對全縣2021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進行總體安排,指導各鄉鎮(街道)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扎實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驗收,目前80個行政村治理驗收任務已基本完成市縣級驗收、審核;動態整治農村黑臭水體,組織編制《齊河縣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對全縣省級備案的12處農村黑臭水體逐一明確項目治理內容和具體治理思路。同時,以縣政府名義督促有關鄉鎮(街道)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步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截至10月底,全縣完成3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完成6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驗收工作。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鐘偉 通訊員|劉學芹 劉宗順 編輯|于春芝
審核|鐘偉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