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方面持續發力 聚心聚力爭一流——市兩會熱點聚焦①
本報記者 王志強張明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根據市第十六次黨代會總體部署,今后五年,我市按照推動“三量齊升”的要求,著力探索“四條實現路徑”,全力實現“五個走在前”,推動“七城同創”,奮力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發展、打造區域性人才高地、康養業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生態文明建設、平安建設上爭上游。
實現黨代會上定下的藍圖和目標,我市找準了切入點和著力點,重點在九個方面持續發力:持續發力塑優現代產業體系、持續發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發力融入服務重大戰略、持續發力放大區位優勢、持續發力推進鄉村振興、持續發力加快城鎮建設、持續發力優化發展生態、持續發力促進文化繁榮、持續發力推動共同富裕,使我市全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路徑更加清晰。
精準發力 持續用力——著力九個方面助力高質量發展
抓發展,謀跨越,找準突破口至關重要。
2月25日,市政協委員、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時圣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九個持續發力,通盤考慮了我市面臨的機遇、優勢和潛力,既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又積極進取、提振信心;既有激勵人心的宏觀擘畫,又有提綱挈領的精準對焦,體現了我市推進德州高質量發展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他進一步解釋說,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依靠務實有效的舉措來推動。
九個持續發力增干勁。九個持續發力的領域,是德州有比較優勢的領域,有基礎,有底氣,進一步增強用好比較優勢,持續發力,增強了干勁,有利于在服務融入新格局上走在前。報告提出了九個持續發力的具體推進路徑,包括要聚焦七大制造產業,有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先導產業引爆跨越;全面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使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0%以上,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倍增;全力服務黃河國家戰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建設“一區四基地”;實現“縣縣雙高速”,構建“四縱五橫”鐵路網、“七縱五橫”高速公路網;統籌推進“五個振興”,扛起“三面旗”,爭當“先行區”,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篇章;要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體現了對黨代會會議精神的落實落細,以及推動德州高質量發展的強烈的責任擔當。
九個持續發力映初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報告提出,實施中等收入群體五年倍增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行動計劃,夯實增收共同富裕;聚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中心城區、城鄉學校布局,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高水平創建區域醫療中心;聚焦“一老一小一弱”,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基本社會服務平臺,打造社會大救助體系升級版……一件件老百姓最關切的民生小事,在一項項富民惠民新舉措中體現。
持續發力塑優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育更強制造貢獻更多“智造”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持續發力塑優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更強“德州制造”。
我市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上取得不少成果。我市通過加快推進新興工業化強市步伐,工業實體經濟發展速度質量顯著提升。在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基礎上,在高端化工、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及新材料、生物醫藥、體育器械、輕工紡織等七大制造產業具備一定優勢。我市工業門類齊全,產業特色鮮明。聯合國產業分類的41個工業大類中,德州擁有33個工業大類,具有在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上走在前的先決條件。
這離不開我市下的大力氣:堅定不移壯大工業實體經濟,把先進制造業作為核心選項、頭號工程,著眼于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補足新興產業鏈條,鍛造傳統產業新優勢,以強勢產業崛起帶動整體壯大提升。
眼下,我市工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需要從哪些方面突破?在市人大代表、市發改委主任王大山看來,“541”產業體系、“三三倍增”行動計劃、骨干企業領航行動,既是工作重點,也是德州以先進制造業立市強市的鮮明標志。
“我們要強化項目帶動,切實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圍繞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滾動實施‘四個一批’,加快推進省重大、省重點、市重點、掛圖作戰等項目建設進度,抓好招商引資項目。需要明晰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發展導向,建設一批支撐性強帶動力好的工業項目,培育一批在行業內占據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在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王大山說。
而報告中提及的,持續發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貢獻更多“德州元素”,則對科技創新表達了足夠的重視。
科技創新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頂格部署、頂格推進,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指導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印發《德州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及4個配套政策文件。
2021年我市重大創新實現提質升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達到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6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3家,增長35%;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730家,增長53%;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3家、新增4家院士工作站、創新組建企業研究生工作站50家,全年新增外國專家人才58人,新引進大學生26875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數量較上年實現倍增。
通過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千項技改”“千企提升”,建設區域科技創新高地。我市搶抓“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戰略機遇,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應統籌推進高等教育融入區域創新體系、職業教育與區域協調發展。支持德州學院、山東華宇工學院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重點支持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現代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市政協委員、山東華宇工學院校長梁玉國說,充分發揮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用,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加快推進集群上網、企業上云、園區上線。
持續發力融入服務、放大
區位優勢、加快城鎮建設——
爭取更大機遇、建設更高節點、探索更優路徑
當前,多重國家、省重大戰略在德州疊加,我市迎來難得的發展黃金期和政策紅利期。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建設“一區四基地”,爭取建設德州至雄安新區快速通道。全力服務黃河國家戰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濟南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黃河流域(山東)現代農業科學城,舉全市之力建設天衢新區。
對此,市人大代表,德州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震秀表示,作為天衢新區建設主戰場、主陣地,必須責無旁貸、沖鋒在前,當好“五個表率”:一是做培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表率。二是做科技創新的表率。三是做改革開放的表率。四是做社會治理的表率。五是做產城融合、建設年輕人喜歡的城市的表率。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持續發力放大區位優勢,建設更高“德州節點”。市政協委員,樂陵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蘇文峰表示,昔日的德州,被譽為“九達天衢”“神京門戶”;如今的德州,正在全面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之路上提速奔跑,更需要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打造雙向開放大通道,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由“流”到“聚”的轉變,再造現代版“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他此次帶來的是《關于支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現“寧樂慶一體化”發展》的提案。
市政協委員、山東雙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陵城分公司總經理孔令輝較為關注“持續發力加快城鎮建設,探索更優德州路徑”,這一部分提及按照“東靠新區引領、西靠運河引爆、德陵一體發展”的思路,全面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在此次兩會上,包括他在內的陵城區22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陵城區全面融入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格局》的建議,希望陵城融入中心城區一體發展能夠提速。
持續發力鄉村振興、優化發展生態——打造更佳示范彰顯更美印象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發力推進鄉村振興,打造更佳“德州示范”。建成全國首個“噸半糧”示范區,推動馬鈴薯育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去年,德州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十八連豐”。糧食連年高位增產,緣于我市落實黨政同責、加大政策支持、抓緊關鍵環節,形成了一套糧食高產穩產的成功經驗。
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處級干部韓立軍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作為農業大市,我們必須扛牢糧食安全大旗,推動農業提質增效。面對土地等資源趨緊的實際,提高糧食產量,要向單產要效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建設高產創建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區、展示區,大力推廣控肥、控藥、控水等節本增效技術,不斷提高耕地地力等級及肥力水平,實現糧食生產由‘高產創建’向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優化升級。”
作為來自企業的人大代表,德州聯合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程貴華更關注持續發力優化發展生態,彰顯更美“德州印象”。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建設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打造“親”“清”政商關系,叫響“德商”品牌。
程貴華深有感觸:“德州的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對企業家的重視度不斷提高,政府部門主動‘進解促’,幫企業解難題,行政審批實行店小二服務,在經開區,政府買單,企業家培訓,尤其是在德州市優秀企業家表彰暨創優營商環境大會上,表彰優秀企業家,并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大張旗鼓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旗幟鮮明關心關愛企業家奮斗成長,幫助他們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為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再立新功。”
這些舉措,給包括他在內的企業家吃下定心丸、打下強心劑,企業家在德州有很強的歸屬感。程貴華希望,這種“親”“清”的政商關系,進一步優化,尊重企業家的氛圍更加濃厚。
持續發力促進文化繁榮、推動共同富裕——講好更響故事提升更暖幸福
“持續發力促進文化繁榮,講好更響‘德州故事’。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打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德州品牌,打造千年運河古貌原真城市,擦亮‘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城市新名片。”政府工作報告對運河文化著墨不少。
圍繞大運河保護開發,多個委員提交了提案。德州市政協委員、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德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以來德州大運河保護傳承力度持續推進,特別是確定了“東靠新區引領,西靠運河引爆”戰略,大運河保護傳承力度突飛猛進,今年他帶來的建議是關于設立大運河標志性景觀建筑。為更好彰顯德州運河特色,講好德州運河故事,建議以雁塔和振河閣兩座歷史建筑為原型,設立德州大運河標志性景觀建筑。
此次兩會,市政協委員、德州奧德曼葡萄酒莊有限公司總經理董興水帶來了《抓住大運河保護利用的契機做好德州“三河”旅游文章》的建議。政協委員、德城區文聯主席王太勇提交了《打造大運河詩書生態碑廊》的提案,建議適時建設大運河詩書生態碑廊,打造德州文化地標和城市名片。
“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的,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市政協委員、德州英翔視光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成河表示,無論是實施中等收入群體五年倍增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行動計劃,還是聚焦“一老一小一弱”,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基本社會服務平臺,亦或是打造社會大救助體系升級版,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德州、法治德州,都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群眾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