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平原桃園示范區趙岳村麥田,兩臺植保機進行田間追肥。 記者劉振興攝
鎮壓、施肥……眼下,正是春耕春管時節。行走在各縣市區田間地頭,農戶、農技員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
今年的春耕春管,與往年不同。去年,全市小麥播種面積近815萬畝。受秋汛影響,播期整體較常年晚20天左右,晚播面積大,冬前麥田弱苗、“一根針”“土里捂”等多種情況并存,是近幾年來苗情最為復雜的一年。
各地抓住春季田間管理關鍵時期,因地因苗,分類指導,狠抓田管措施落實,及時解決農戶資金、機械等難題,全力以赴打好春季農業生產硬仗,為全年糧食穩產增產贏得主動。
樂陵 :土地入“托”省心又增收
本報訊(記者鄧靜通訊員龍曉峰崔昕)3月2日,在樂陵市孔鎮鎮西井子村,70歲的村民李修重和同村老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正值春季田管時節,種著50畝小麥的他卻好幾天沒“上地”。用他的話說,有“田保姆”幫忙,可以安心當“甩手掌柜”。
李修重說的“田保姆”是樂陵市金穗農業服務有限公司。2018年,樂陵市金穗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李修重將田地全部托管給公司,當年收益就增加了近6000元。
去年秋收秋種遭遇嚴重澇災,李修重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托管。“去年雨水大,種麥、管麥不同于往年,公司派出專業技術員、農機手,我一點沒操心。”李修重說。
李修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統一供種、耕種、施肥、打藥、收割“一條龍”服務,相較自己耕種,每年可節省花銷近1萬元。
像李修重一樣,孔鎮鎮及周邊幾個鄉鎮的2600余農戶把田地托管給金穗公司,且近7成農戶選擇“一條龍”全程托管。此外,金穗公司還入選了樂陵市2022年度首批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預計實施社會化服務托管作業1.5萬畝左右。
樂陵市農村經濟經營服務中心副主任肖文勇介紹,今年首批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重點支持小農戶,服務小農戶的補助比例高于70%,重點支持服務組織通過良種、良肥、良藥、良法配套,農資、農機、農藝融合。目前,已遴選金穗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等12家服務組織,預計作業面積7.32萬畝。
寧津:春耕備耕科技“唱主角”
寧津訊(張兆坤李曉陽)“在植保機上安裝北斗導航終端系統,相當于有了‘千里眼’,農機干了多少活,從手機上都能看到。”3月2日,在寧津縣津城街道苑莊村麥田,金豐合作社負責人劉樹林正和工人對安裝北斗衛星導航終端系統的噴藥機進行調試。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這讓農機手成了按按鈕、點手機的“配角”。在寧津縣,210臺(套)深松作業機、玉米莖穗兼收機、高效植保機、小麥聯合收割機以及100余套深翻整地項目機械都安裝了北斗導航終端系統。終端系統收集的數據實時回傳到寧津縣農機推廣中心農機遠程指揮與管理平臺,平臺對農機作業指標進行遠程、實時管控,最大限度實現農機高效調度、遠程管理,還能幫農民清除信息盲點,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資源浪費等問題。
除了實現“以圖管農機”,寧津縣還實現了“以圖管土地”。在寧津縣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遠程查看麥苗長勢,掌握麥田周邊環境數據,制定測土配方施肥方案。寧津縣農業農村局數字農業科科長李振星說:“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的數據來源于田間地頭的農業生物災害智能監測預警站,圖像也會在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上展示,只要點點鼠標,就能看到每個地塊的作物長勢、土壤狀況、病蟲草害。”
目前,寧津縣累計建成成方連片、適機作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63.39萬畝,方便了智慧農業生產,田間耕種管理透出“科技范兒”。
齊河:農技專家把“麥”開方
齊河訊(段慧志華劉磊)“等氣溫回升后就可借墑追肥,清明節前后再追施一遍氮鉀復合肥或尿素,就能實現弱轉壯。”3月1日,在齊河縣劉橋鎮于屯村,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王義,正為該鎮種植大戶范智亮講解弱苗春管技術要點。
受去年秋汛影響,范智亮承包的400多畝土地中,有40多畝冬小麥是三類苗情。“播期比往年推遲了20多天,正常來說,現在麥苗該長出五六片葉,現在這40多畝小麥大部分只有一片葉。”范智亮說。
王義介紹,秋播時全縣統一實施了以種補晚、以密補晚、以好補晚、以肥補晚、促弱轉壯“四補一促”秋種措施,保證了麥田的基本苗墑充足。只要管理得當,麥苗仍可“促弱轉壯”。
齊河縣制定“科技壯苗”實施方案,組成專家技術服務指導小組,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對農民進行指導。他們還提出堅持“書記掛帥、臺賬管理、精準施策”,建立“三人四包”工作機制,每個弱苗地塊有一名行政干部、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技術人員,包技術、包農資、包督促、包轉化。縣財政列支專項資金1億元,用于農機補貼、技術推廣等重點工作。
今年,齊河將圍繞“噸半糧”產能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地力提升、現代種業提升、增產技術模式集成推廣、現代農機裝備提升、科技服務網絡提升“六大工程”,確保2023年實現全縣高標準農田全覆蓋,3年建成50萬畝“噸半糧”示范區,力爭5年新增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家,帶動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50億元。
平原:技術送田頭 豐收信心足
本報訊(記者鄧靜通訊員嵇磊辛凱)“真沒想到,咱的麥子能長到這程度,看樣子,打不了千把斤,八九百斤沒問題!”3月3日,在平原縣王廟鎮東車王莊村民高從錄的麥田里,雖然很多麥苗還是“一根針”,但放眼望去,已是非常整齊,沒有缺苗斷壟現象。
闖過出苗關,高從錄奪取豐收的信心大增。去年11月底,他才完成麥田播種,比常年晚了50來天。“今年大家播得都晚,但我比他們還晚。村里種地的老人說,你種了也是白種。現在看,苗不賴,多虧聽了專家的建議。”
高從錄是平原縣農業科技示范戶,該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員田殿彬、孫榮躍是他家麥田的常客,自打這些麥田被劃定為“弱苗田”,二人來得更勤了。回想起去年播種情形,高從錄很慶幸。“播種雖晚,但一點也沒含糊,按專家講的,多播了30斤種子、旋耕兩次、底肥加大氮肥配比。”高從錄所說的話,被專家總結成16個字:以種補晚、以好補晚、以密補晚、以肥補晚。田殿彬說:“這是應對去年秋汛,提出的‘四補’播種意見,針對性強、成效明顯。”
田殿彬拔出一棵麥苗細細查看,“根掛著土,說明根部韌性大,壯苗有門兒。”孫榮躍接過話茬:“老高,眼下要緊的是及時鎮壓劃鋤,讓土壤上松下實,起到提墑保墑增溫作用。再過個五六天,地下開溝施肥、地上噴施葉面肥,上下一起促,讓小苗吃飽吃好,才能早發快長。”
高從錄連連點頭:“跟你們到田里轉轉、嘮嘮,心里就敞亮,科技種田錯不了!”
武城:備足春耕“金融底肥”
武城訊(于寧楊娜方明偉)連日來,武城縣鄉源糧棉種植合作社農機手馬不停蹄地為武城鎮董王莊村及周邊村莊土地進行機械化平整作業,而幾天前,該合作社理事長李興泉還在為春耕作業資金不足,愁得好幾天睡不好覺。
“‘農機貸’幫我們解決了購買春耕物資資金不足的難題。”3月3日,李興泉說。
為切實解決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武城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聯合人民銀行武城縣支行、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共同創新推出“農機貸”,印發《武城縣大中型農業機械抵押貸款試行辦法》。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用自有大中型農業機械作為抵押擔保,向銀行申請貸款。
“摸底排查中,我們了解到鄉源糧棉種植合作社面臨資金難題,該合作社有6臺大型農機,符合‘農機貸’條件。”武城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淑莉介紹。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僅用5天就為其辦理了50萬元貸款。
據悉,大中型農業機械抵押貸款實行登記制度,可做貸款抵押的大型農業機械需購置使用時間在2年以內,列入山東省農機購置補貼產品名錄且單臺農機價值在10萬元以上。然而,農機具折舊率和破損率比較高,一度讓銀行不敢放貸。武城縣通過聘請第三方評估公司,對大中型農業機械進行價值評估,銀行依據評估價值,將抵押率控制在40%至50%,解決春耕作業資金不足。
“今后,我們將加大推廣力度,實現‘農機貸’增量擴面,為鄉村振興備足‘金融底肥’。”趙淑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