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伴著淅淅瀝瀝的春雨,記者一行來到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園,在園區最南側的一排平房里,見到了正在制坯的劉欣。經過摔打、搟平、切割、拼接等一系列操作,一根長30厘米、5厘米見方的印坯呈現在大家眼前。
這是他的新作品《魯班鎖·陶瓷印》中的構件。“魯班鎖和陶瓷印章都有兩千多年歷史淵源,兩者有機融合,希望可以讓傳統文化迸發出新活力。”劉欣說。
幾十年來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劉欣先后在刻瓷、陶瓷印章等藝術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為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陶瓷印章制作技藝傳承人,他始終保持著旺盛創造力,“通過不斷創新創作,打通文化、技術、載體的束縛,讓更多文化、藝術元素融匯,讓更多人領悟中華文化底蘊的深厚。”他說。
刀鋒磨礪中成長
劉欣工作室的墻上,掛著一幅黑白“山水畫”,構圖簡約、深淺有致、疏密有序,剪影般的畫面充滿了立體感。這是2010年,劉欣在超薄纖維瓷板上采用釉上潑彩肌理手法,創作的《冰雪山水》系列作品。
當年這幅畫入選了“全國陶瓷創新評比大展”,劉欣也被評為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也正是這一年,他對自己的藝術生涯有了重新規劃。
從1992年接觸刻瓷結緣陶瓷,在2008年劉欣又拜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梓源為師,潛心研究,將陶瓷燒制和刻瓷各個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作品不斷在全國及省陶瓷大賽中獲獎。“如果把一項技術研究透徹、用到極致后,只有創新求變才能讓藝術作品更有生命力。 ”劉欣說,“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的榮譽,讓他深感技藝傳承創新的責任,熟稔刻瓷工藝的他,開始專注于陶瓷印章的研究。
劉欣告訴記者,與傳統石刻印章相比,陶瓷印章從造型設計、泥胎塑型,到入窯燒制、上釉篆刻,每道工序都有較大發揮空間,“質樸的陶泥,施以各式各樣的彩釉,經過燒制而產生的諸多變化更是令人著迷。”
經過多年摸索,劉欣在瓷印系列的創作上有了重大突破,從印文到印紐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借鑒玉琮的樣式,注重線條,邊角的分割,將現代刻字藝術元素融入到陶瓷印章中,把漢字作為藝術符號進行設計,利用不同釉色的質感和肌理以及印章造型的多樣性,通過線條對邊角的切割,使整個印頗具視覺沖擊力和現代感,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劉氏瓷印”,得到業界專家和社會的高度贊譽。
方寸間承載多元文化
靈感出自《莊子》的“子非魚”系列陶瓷印章作品、融合了巖畫元素的“三羊開泰”陶瓷印章、陋室銘系列陶瓷印章……劉欣的作品總是能將各種文化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令人嘖嘖稱贊。“青花瓷的紋路、青銅器的質感以及瓦當紋、飛天等典型文化元素,均能應用其中。”劉欣感嘆到,陶瓷印章在方寸之間可以融匯太多內容。
巨擘評聊齋系列陶瓷印章
“這組陶瓷印章叫‘巨擘評聊齋’,共7方印,分別是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印頂設計了7方小印,取自毛主席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句。表達了自己對《聊齋志異》的理解:聊齋在寫鬼寫妖的文字背后表現的是世態炎涼,人生的感悟,真善美的追求。”在位于董子文化街的陶石工坊工作室,劉欣為記者介紹著作品,每枚印章的印文也采用了7種不同形式,有滿白、有鐵線朱文、有封泥,有鳥蟲篆等,力求豐富。
《滿江紅》系列陶瓷印章
《七十二候》系列陶瓷印章
一組呈現紅黑色漸變的陶瓷印章引起了記者注意。該組印章外觀凹凸不平,沒有陶瓷的光滑亮澤,反而呈現出磚石的粗糙感。介紹說:“這是《滿江紅》系列陶瓷印章,在設計上取封泥的古意,線條、文字風格盡可能做得剛勁有力、古樸蒼涼,貼近作品本身的藝術意境。”劉欣表示,在構思作品時,他會查閱大量資料,融入自己的認知和思考,“做藝術,擁有高超的技法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能表達出自己的思想。”
博采眾長進無止境
與劉欣交談時會發現,對所獲榮譽、成就輕描淡寫,但一提起作品,整個人都神采飛揚。他將更多時間、精力放在了研習傳統與創新創作上。
他常常到全國各地參加各種活動和展會,接觸別人新的材料、新的想法、新的技藝,經過“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2015年10月,劉欣在“瓷都”景德鎮被一組茶杯的圖案紋理所吸引,各種線條變化莫測,用心觀察又有規律可循。“那只茶杯是陶藝與漆藝的結合,當時我一直思索是否完全通過陶瓷工藝來實現。”劉欣回到德州后,開始潛心研究。
“在我國傳統漆工藝中,有種學名為犀皮的漆器,它表面非常光滑,紋理卻顯得層次雜疊、斑紋浮動,呈現出一種光怪陸離、變幻莫測的美。”劉欣說,他從這種工藝中找到了靈感,把犀皮漆器的工藝嫁接到陶瓷裝飾中,經過反復試驗,改進配方,終于獨創出斑斕彩工藝并成功申報國家發明專利。而他的系列作品經立線、髹涂、打磨等獨具工藝美感,相繼獲得各類獎項30余個。
“陶瓷印章雖然很小,但是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創作,也是一種載體,蘊含著中國文化。在藝術創作中要有國際視野和開闊的胸懷,最重要的是作品要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劉欣告訴記者,未來,他將繼續在斑斕彩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石秀秀 郭慶萍 孫耕 通訊員|費志振
編輯|石秀秀
審核|王秀青 終審|楊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