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乍暖還寒。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穩增長的壓力加大。
新華社記者深入一線調研發現,面對多重壓力,各地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加大精準防控力度的同時,想方設法穩鏈條、鉚足干勁穩增長、爭分奪秒忙春耕、多措并舉惠民生……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朝著實現全年發展目標堅定前行。
堅持就是勝利——抗疫情 抓發展
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們緊張忙碌,奮起直追的火熱氣息正從富士膠片制造(深圳)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撲面而來。
“我們要力爭把生產時間搶回來。”公司總經理長尾敏晴介紹,這里貢獻了富士膠片集團全球70%的生產量,目前,公司在抓好防疫基礎上,正通過擴充生產隊伍、兩班倒作業等方式,全力以赴搶進度。
3月21日,在深圳天安云谷科技產業園,市民在上班路上。新華社發(李偉文 攝)
3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深圳在阻擊本土疫情、支援香港抗疫、保障城市平穩有序運行“三條戰線”上同時作戰,全力以赴做好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堅持“一鏈一策”“一企一策”,不斷增強產業應對疫情沖擊韌性;拿出真金白銀幫助市場主體輸血活血,減免房租、降低水電氣費、緩繳社會保險費……預計為市場主體減負超750億元。
口岸是外防輸入的重要防線,也是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保障經濟內外循環暢通的重要一環。
記者3月29日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省自2月底以來的這波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
即使在疫情防控最緊張階段,北方大港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依然晝夜不息。一季度預計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22.8%,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第8次刷新裝卸效率世界紀錄。
“無人碼頭”背后是精細化的管控。“這個成績來之不易,我們爭取的每分每秒,對于保供穩鏈都至關重要!”碼頭總經理助理李波說。
3月24日,操作人員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控制室內監控作業。新華社照片
疫情阻斷人流,確保支撐經濟平穩運行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高效暢通就顯得尤為關鍵。
上海奮力“兩線作戰”,全力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全力確保金融、貿易等大動脈高效暢通。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等各大金融要素市場均按時開市交易,并平穩完成全天交易;上海港作業依然繁忙,單日集裝箱吞吐量仍保持在14萬標準箱左右……
保障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平穩有序,煤電油氣等能源保供是基礎,化工行業安全平穩運行至關重要。
3月以來,吉林石化原油加工負荷已上提至每日2.5萬噸以上,并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優化調整。
面對疫情,吉林石化迅速調整生產運行管理方式,實施全封閉運行和網格化管理,針對冬春季節氣溫變化大的特點加大專項檢查,確保生產安全平穩運行,全力保障能源供應。(記者陳宇軒、王凱、何欣榮、馬曉成、司曉帥報道)
保持戰略定力——穩住基本盤 錨定高質量
春江水暖“機”先知。三一重工基于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的“挖掘機指數”顯示,3月全國挖掘機、汽車起重機平均作業量較前兩月穩步提高,意味著大批重點項目集中動工,傳遞出投資發力穩增長的積極信號。
2022年3月17日拍攝的新疆2022年第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復工開工儀式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分會場。新華社記者 郝建偉 攝
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一季度、上半年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對實現全年目標至關重要。
擴大有效投資,是推動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3月的春風拂過瀏陽河畔,湖南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的一片工地上,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的8臺挖掘機正在緊張施工,發動機轟鳴聲此起彼伏。
一座集創意中心、媒體藝術中心、出版博物館等業態于一體的出版“夢工廠”將拔地而起。三湘大地上,今年有309個省重點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總投資達1.89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527億元。
在貴州,隨著“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當地新基建項目正在抓緊推進。
在中國聯通貴安云數據中心,二期建設規劃及土建前期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貴州計劃實施數字設施大提升行動,力爭全年大數據領域投資達到170億元。
沿海港口的繁忙程度,映照出經濟運行的溫度。
汽笛聲響起,靠泊天津港聯盟國際集裝箱碼頭的“金星布萊特”輪正式起航。這條天津港首次開通的“中澳快航”航線,將在天津與澳大利亞的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之間投入7艘專業集裝箱船舶。
“新航線的開通,讓企業交貨周期從50天降到25天,資金周轉更快了。”天津萬達輪胎集團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俞光珠說。
多措并舉穩外貿,助力經濟平穩運行。海關總署3月7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6.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3%,其中出口增長13.6%,基本實現外貿開門穩。
糧穩則天下安,春耕圖正從南到北徐徐展開。
黑土地冰雪開始消融,春耕備耕正當時。黑龍江省蘭西縣惠豐種子經銷處,不時有農民進來買種子。
“去年我只種了5畝大豆,因為今年種大豆補貼多,所以準備增加到150畝。”蘭西縣紅光鎮農民岳偉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將增加1000萬畝以上,產量預計增加26億斤以上。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不誤農時抓好耕作,一項項務實舉措正努力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3月3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白湖鎮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育種基地,農民在小麥育種田清除雜草。新華社發(左學長 攝)
從工地到廠房,從港口到農田,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隨著各項政策逐步落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強大力量正在生長;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能量正在積蓄。
機械臂靈巧地翻轉,自主創新產品1Hz低功耗AMOLED顯示屏整齊地從產線上“吐”出……安徽合肥城北,占地745畝的維信諾生產基地第六代全柔高定AMOLED生產線24小時持續不斷運轉供貨,進入產能、良率爬坡的新階段。
依靠創新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壯大新動能。今年前兩個月,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9.4%,增速比規上工業產值快3.2個百分點。(記者白田田、向定杰、王井懷、黃騰、馬姝瑞、張健報道)
堅持人民至上——排憂解難 惠企利民
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湯,散發著城市的煙火氣,傳遞出個體商戶的信心暖意。
3月24日,國家關于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出臺當天,徐州市睢寧縣雙溝鎮四季羊肉館店主張雯雯,為每個顧客免費送上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湯。受益于最新的減負政策,這家羊肉館僅增值稅預計全年就將減免近10萬元。“國家送來‘大紅包’,我們也送上‘小禮包’。”
約2.5萬億元——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組合式退稅減稅工作實施已拉開大幕。近段時間,中央層面密集出臺留抵退稅等相關減負政策,各地落實和配套舉措相繼發布。
江蘇,出臺“蘇政40條”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遼寧,445項稅費優惠政策“免申即享”;甘肅,提供政策落實“零時差”服務……
3月30日,在重慶市梁平區一家集成電路企業車間,工人通過顯示屏觀察芯片的生產情況。新華社發(劉輝 攝)
“現金流就是生命線,目前我們在蘇州項目投入已超30億元,今年增值稅留抵退稅將有效緩解我們的資金壓力,堅定發展信心。”英諾賽科(蘇州)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向東說。這家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各條生產線有序運轉,蘇州研發樓項目建設正加快推進。
春意漸濃,玉蘭花開。為推動金融政策落地見效,北京建立小微金融服務顧問隊伍,為各類企業精準把脈,讓金融機構“敢貸愿貸”。
“沒想到政府主動上門服務,純信用首次貸款50萬元為企業續了命。”北京嘻友食品科技公司創始人郭音龍說,小微金融服務顧問幫助他們找擔保公司,申請擔保費、貸款利率補貼,助力企業渡過了資金“寒冬”,挺到了今年開春再接大單。
正值“金三銀四”招聘季,各地緊鑼密鼓拉開促就業大幕。圍繞重點行業、聚焦重點群體,各地促就業新舉措也紛至沓來。
“招聘Web前端開發工程師、運維工程師、IT工程師……”通信技術高新企業重慶尚優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急需招聘一批技術人員。在重慶數字經濟人才市場發布招聘需求后,很快就收到了數十份簡歷。
為引進數字經濟人才,重慶數字經濟人才市場啟動了“數字經濟人才線上引才活動”。截至3月底,已吸引1700余家用人單位發布了3.6萬多個招聘需求。
在成都市錦江區人力資源市場,來自四川仁壽縣的農民工廖偉剛剛找到工作,正在等待坐車前往用工企業。“我是焊工,和一家企業談好了崗位,每月工資4000多元。找工作挺順利,這個待遇我比較滿意。”
2022年3月23日,在成都市錦江區人力資源市場,農民工正在瀏覽招工信息。新華社記者 陳健 攝
據了解,四川省正在全省緊鑼密鼓建設農民工綜合服務站,努力打通服務保障農民工就業“最后一公里”。
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應對當前復雜形勢,各級政府嚴控各項開支過緊日子,節用裕民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山西省婁煩縣位于呂梁山腹地,今年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增加2000萬元投入教育,為全縣1100多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發放基礎性績效獎,以達到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平均工資的要求。
發現最近每月工資漲了1830元,婁煩縣杜交曲鎮中心學校教師常永春感慨:“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家里生活,讓我安心在農村扎根教書。”
春光燦爛,蜂舞蜜甜。江西井岡山市東上鄉漿山村脫貧戶劉富華今年養了70多箱蜜蜂,加上就近務工的收入,一年能賺10萬元。最近,他把買車提上了日程。
為培育現代農業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東上鄉整合土地30多畝,共整合資金40萬元,鼓勵合作社建設示范型蜂場,帶動更多村民參與“甜蜜產業”。
風霜雨雪擋不住春天的腳步,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眾志成城,夯實“穩”的基礎,凝聚“進”的力量,必將收獲碩果累累。(記者潘曄、陳旭、柯高陽、陳健、李紫薇、趙陽、熊家林、郭杰文報道)
監制:鄔煥慶
統籌:劉錚、劉心惠、韓潔、邱紅杰
統稿記者:謝希瑤、鄒多為、劉夏村
文字編輯:金地、劉羊旸、崇大海
視頻編輯:楊牧、武思宇、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