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皮雕技藝傳承人劉清輝——匠心雕琢 鐵筆生“畫”
①
②
③
④
⑤
□文/圖本報記者馬樂姜偉孫耕
一張普通的皮革,在手藝人的刻刀游走間,被賦予了情感和內涵,搖身一變成了別具特色的皮雕藝術作品。42歲的劉清輝便是用皮雕表達自己的手藝人。
4月11日,記者走進劉清輝位于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作室,正在趕制作品的他,神情專注、眼中有光。劉清輝告訴記者,皮雕作品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有很強的實用性。他愿通過自己的努力,將皮雕技藝繼續傳承。
如癡如醉皆因喜愛
皮雕,又稱之為皮革上的文身,是以刻刀等工具在皮革上進行浮雕創作的手工技藝。國內的皮雕藝術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歷史源遠流長,集實用性、鑒賞性、珍藏性于一身。
劉清輝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幼學習書畫,對傳統藝術,特別是傳統手工藝有著濃厚興趣。他自學雕刻琥珀、蜜蠟,作品在圈內小有名氣。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皮雕技藝,被其復古細膩的藝術風格所震驚,簡直就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憑著一腔熱忱,他將皮雕所需工具一 一置辦齊全,通過看視頻、查書籍自學鉆研起來。“一開始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慢慢嘗試,看著別人雕刻簡單,但其實僅僅是在皮革上雕刻一個花紋,就有不少講究。”劉清輝回憶,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個錢包,包上有一個狼頭圖案,“前前后后忙活了3天3夜,整個人筋疲力盡,還是把狼頭雕成了四不像。”通過反復練習,多次外出拜師進修,劉清輝的技藝不斷精進,后來干脆辭職專門從事皮雕制作。
一件皮雕作品制作起來極其復雜,創作過程融合繪畫、雕刻、染色、定型等工藝手法,粗略算來需十余道工序。由于長時間手工制作,他手指上的指紋幾乎被磨平,家門的指紋鎖每次都要試多次才能打開。創作時的劉清輝,專注嚴謹、一絲不茍,沉浸在皮雕藝術的世界中,通過反復雕刻與敲打,賦予著皮革特殊的美感與靈魂。“看著他在創作時的那種溢于言表的滿足,我也為他開心。”一直以來,妻子李文玲都是他堅強的后盾和支持者。
皮雕制作就是自我修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劉清輝的工作臺上,整整齊齊擺放著數百件皮雕工具,很多都是他專門找人制作的。
劉清輝笑稱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他
對皮雕作品完成度的要求近乎苛刻。用皮創作,皮革本身的紋理、毛孔和疤痕,都會影響成品質量。劉清輝曾多次前往廣州、上海等幾個集散地,反復挑選,只為能購買到符合要求的皮料。
“皮雕制作是一個慢慢修煉自己的過程。”劉清輝說。在皮子上作畫,容不得修改,刀落后,就是一段不可回望的旅程。刻畫、敲擊、推拉、旋轉……各道工序環環相扣,一刀一錘都容不得半點馬虎。“皮面軟化時間長了不行,短了也不行。刻刀下深了,會刻傷皮;刻淺了,圖案無法呈現。”曾經有一次,他花了近半個月的時間為客戶制作了一個海盜船長圖案的皮包,結果在最后上色時出現失誤,盡管客戶再三表示沒有關系,但劉清輝依然堅持重新制作了一個。
在劉清輝的眼中,每一塊皮料都是有生命、有性格的,這使得每件皮雕作品都是無法復制的。他敢于打破常規認知,不斷尋求突破,“一件作品完工后,能夠得到客戶的肯定,我特別滿足和高興,有一種成就感。”劉清輝表示,這是他最大的收獲。
多方嘗試助力技藝傳承
在劉清輝的工作室里,卡包、抽紙盒、皮帶等皮雕作品隨處可見。一塊塊皮革在他的精心制作下,變換了模樣,煥發出不一樣的神采。
“以前做皮雕都是隨著自己的心性,以原創為主。”但養家糊口的擔子越來越重,劉清輝開始創作各種適合市場的皮雕作品。近年來,機車文化在國內的流行,為他帶來了機遇——重機車的車邊包、隔熱墊,駕車人的腰包、腿包等,是他目前的主要產品。“一般都是私人訂制,顧客把他的要求告訴我,由我來設計制作。”劉清輝認為,皮雕的魅力就在于溫度和情感的表達。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表達的信仰和情感,機械化量產始終滿足不了當代人對于個性的追求,這就是手藝人的機會。傳統工藝,借助當代化表達,再加上手藝人的匠心獨運,亦可以在潮流迅速更迭的時代“出圈”。
近年來,我市對于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保護政策,以及“山東手造”的強力起勢,讓劉清輝信心倍增。他建立微信公眾號,借力直播平臺,推廣作品和制作技藝。他和妻子緊盯市場,研發出了一系列適合初學者的皮雕制作DIY課程。通過體驗,培養興趣愛好,讓更多人喜歡上皮雕手工制作。“接下來,我們會積極與學校進行產學研結合,教授技藝、培養團隊、帶動就業,讓大家可以自給自足。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人來學皮雕,也可以把皮雕技藝傳承發揚下去。”劉清輝說。
①現場制作皮雕②皮雕虎頭圖案③唐草紋皮雕腿包④摩托車邊包⑤用皮雕錘敲擊勾線筆,刻出圖案邊緣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