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今天起,大眾日報推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大型全媒體報道,記者深入沂蒙革命老區,通過行進式采訪和“走街串巷”慢直播,充分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沂蒙革命老區弘揚沂蒙精神、推動振興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取得的顯著成就、發生的顯著變化,生動講述“老區新貌”的精彩故事,激勵全省干部群眾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意氣風發向未來。
首期刊發《紅色沂蒙正青春》——
紅色沂蒙正青春
□ 記者 杜輝升 紀偉
4月13日,春和景明,沿朱村沭河大橋進村,簇新的紅色景區映入眼簾。
沂蒙革命老區山水環繞,沂、沭兩條大河縱貫南北。臨沭縣曹莊鎮朱村靜靜地坐落在沭河畔。抗日戰爭年代,這里發生了“鋼八連”除夕夜救百姓的感人故事,為祭奠犧牲的24名烈士,朱村人把新春第一碗餃子端到了烈士墓前。此后,每年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餃子祭英烈,成為朱村的傳統。一碗熱氣騰騰的水餃,承載的是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革命戰爭年代,沂蒙革命老區有20多萬人參軍參戰,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多名英烈血灑疆場。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如今,朱村人傳承沂蒙精神,挖掘紅色故事,打造了朱村紅色旅游區。最近幾天,受疫情影響,景區工作人員難得賦閑,臨沭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特地來到景區接待中心,為講解員辦起了培訓班,幫助她們提高業務水平,學唱《沭河的歌聲》等紅色歌曲。“隨著游客越來越多,村里的解說員隊伍也要向著專業化打造。”朱村義務講解員王經臣說。
“去年國慶期間,村里日均接待游客達5萬余人次,高峰期一天接待了24個黨性教育團隊。”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告訴記者,發展紅色旅游,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帶動了村民就業,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如今,老區早已換新貌,沂蒙精神代代傳。
離開朱村向西驅車60公里,記者來到了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一排排民居干凈整潔,小學、老年公寓、社區醫院拔地而起。從村集體負債380萬元的困難村到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的先進村,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帶領黨員群眾辦商貿城、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旅游,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們研發的活體蔬菜產品登上了極地科考船‘雪龍’號,每個月能為科研人員生產300斤新鮮蔬菜。”如今,以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總經理劉雁濱為代表的新代村人,接過紅旗繼續闖富路。劉雁濱帶領農業技術團隊發展智能溫室大棚、研究無土栽培技術,讓代村的農業產業從簡單的種菜、賣菜,邁向了集種子研發、精深加工、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多元化發展之路。
在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的智能溫室大棚里,劉雁濱拎出一只小巧的白色塑料桶,桶身使用可降解材料,三十厘米見方的小桶里,韭菜苗已經探出頭來。這是劉雁濱帶領團隊研發的電商產品“桶桶韭菜”。“現代農業發展不應該局限于農業設備和種植技術的更新,我們開發這些產品的初衷,就是希望沂蒙老區農業產品更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給大家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體驗。”劉雁濱說。
行走在廣袤的蒙山沂水之間,代村的巨變不是個例。近年來,臨沂市1275個貧困村全部摘帽,4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臨沂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財政收入過億元、過10億元的鎮街分別達到42個和7個,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的行政村達到96%。
作別田野走進臨沂市區,沂河之畔的現代化新城令人耳目一新。八條河流穿城而過,河道明凈,宛若絲帶的濱河路上車流不息,街角處建起一座座口袋公園,市民漫步健身。
臨沂是水城,更是一座商城。“我們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物流,投資8600萬元建設的信息交易中心,與全國2000多座城市實現了信息互通,極大提升了車找貨和貨找車的效率。”蘭山區金蘭物流園副總經理趙中兵說。臨沂市擁有專業批發市場121處,商鋪和攤位6萬個,被評為“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如今,臨沂又在“云端”建起了一座新商城,建成各類電商園區38處,發展網商商戶11.79萬戶。
“革命老區是我們黨踐行初心使命的最早承載地,絕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新時代的革命老區,不僅是紅色的,更是多姿多彩的;不僅是傳統的,更是時尚繁榮的;不僅是致敬歷史的,更是充滿青春活力,意氣風發走向未來的。”臨沂市委書記任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