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才是強省建設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也是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支撐。近期,各市圍繞落實中央、省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加快推進人才引育創新,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機制,研究確定了2022年度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通過書記選題、領銜攻堅的方式,推動人才工作打開新局面、再上新臺階。
濟南市:依托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打造科創人才大走廊。把創新作為“走在前”的核心動力,全面深化與中科院院所合作,增強科技創新核心承載力,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匯集區、先進技術研發應用示范區、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區。組建服務機構,在項目施工、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服務保障。發揮中科院研究力量和平臺資源優勢,加快集聚各類科技創新人才及團隊。加快重大試驗平臺建設,在重點科技攻關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實行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力爭年底前,新引進領軍人才、骨干人才、青年科技人才1500人,重點實驗平臺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承接3—5項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效顯著,新推出若干項科技創新試點舉措。
青島市:打造全球海洋人才中心城市。落實“海洋強國”“海洋強省”戰略,通過“政策定制”“一事一議”等措施完善海洋人才集聚政策,全力爭創海洋國家實驗室,加快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等海洋人才集聚平臺建設,創新海洋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加快集聚海洋人才,打造全球海洋人才中心城市。力爭2022年新培養引進海洋領域頂尖人才1—2人、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10個左右,在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育種、海洋觀測監測、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研究布局一批重大科研平臺以及重大科研項目,促成海洋技術交易達到30億元以上,新增100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推動2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上市,海洋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
淄博市:以“五好城市”建設推動青年人才發展環境升級。聚焦使人快樂生活、成就事業,加快打造“好學、好看、好吃、好玩、好創業”的“五好城市”,構建高能級創新創業生態要素供給鏈、高品質精致宜居生活圈、高層次活力時尚休閑帶,建設多彩活力的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啟動實施“五年二十萬大學生來淄創新創業計劃”和青年人才集聚專項行動,深化淄博城市發展合伙人制度,新引進各類青年人才4.5萬人以上。構建“1+N”人才政策體系,推出“人才金政37條”升級版,推行淄博人才“服務碼”,發放“淄博大學生卡”電子通證,做到“政策找人、無形認證、免申即享”。持續提升城市“青和力”指數,打造更多沉浸式人文場景、社交場景、消費場景,建設“青年會客廳”“青年驛站”49家,新籌建人才公寓1萬套以上。
棗莊市:加快集聚高水平鋰電產業人才隊伍。加強鋰電人才引育規劃,出臺支持鋰電產業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繪制鋰電產業人才地圖,編制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建立鋰電人才信息庫。加大高層次人才支持力度,開展鋰電領域高端人才對接活動4場,優先支持鋰電領域高層次人才申報重點人才項目,評選棗莊英才3人以上。創新人才智力引用方式,建立鋰電專家服務產業鏈機制,鼓勵通過“揭榜掛帥”方式解決鋰電“卡脖子”難題,靈活引進高層次人才10人以上。培育壯大基礎人才隊伍,鼓勵駐棗院校圍繞鋰電產業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支持棗莊學院建設鋰電產業學院,開設鋰電專業精工班,校企共建大學生實踐基地5個。創建鋰電創新平臺,支持鋰電企業與高校聯合建立研發中心、創新基地,建設高能級研發創新平臺10個。
東營市: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人才創新引領示范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營重要指示精神,以黃三角農高區為主體,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人才創新引領示范區。制定加快推進黃三角農高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鹽堿地領域科技創新資源向黃三角農高區匯聚。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提升中科院黃三角現代農業工程實驗室、種子創新研究院山東基地建設水平,建設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7個重點科研平臺,構建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積極承擔國家、省重大科研項目,舉辦第四屆國際三角洲論壇,承辦鹽堿地綜合利用高端學術交流活動,年內引進現代農業領域領軍人才團隊40個、科技創新人才300名以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30項以上,轉移技術成果15項以上;年內集聚青年人才1000名以上,“十四五”末達到5000人。
煙臺市:實施青年人才“百千萬”集聚計劃。加快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全年引進400名博士、5000名碩士、6萬名大學生,讓青年人才近悅遠來成為煙臺鮮明標識。開展“就選煙臺·樂居無憂”行動,通過優化安居政策、強化住房保障等措施,構建從大專到博士全范圍的安居保障體系。開展“就選煙臺·樂業無憂”行動,通過擴大實習規模、拓寬招引渠道等措施,構建從實習到入職全流程的就業保障體系。開展“就選煙臺·樂創無憂”行動,通過舉辦創業大賽、強化融資扶持等措施,構建從初創到上市全周期的創業保障體系。開展“就選煙臺·樂享無憂”行動,通過提供專屬服務、濃厚青春氛圍等措施,構建從工作到生活全方位的服務保障體系。
濰坊市:實施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產業人才集聚行動。聚焦服務支撐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人才引育創新,努力打造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人才集聚中心。做大增量,定期發布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目錄,開展“濰坊國際人才周”“走進大院大所”等活動100場次以上,精準對接引進高端技術人才1000人以上。做優質量,優化領軍人才配額制、舉薦制,舉辦國際人才創業大賽,新培育引進省級以上重點人才50人以上。做實基礎,實施青年人才來濰回濰留濰“3V”計劃,新引進大學生6萬人以上。做強平臺,高標準打造北大現代農業研究院、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新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30家以上。做深產學研合作,組織選派科技人才專員和科技人才副總,促成人才合作項目200項以上。
濟寧市:實施制造強市人才招引專項行動。組建市科技、人才招引工作指揮部,強化工作合力。按產業、分專業發布《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制訂產業創新圖譜。打造濟寧人才發展大會、贏在濟寧創業大賽、全球揭榜引才“一會一賽一榜”品牌,實施重大產業技術創新項目10個,遴選支持高層次人才項目50個,引進產業急需緊缺人才2500人以上。做大做強技工教育集團,深化校企專家“雙向互派”機制,聯合攀登企業舉辦“訂單班”50個以上,培養產業高技能人才6000人以上。開展科技副總、年輕干部助企攀登活動,選派科技副總150名以上、助企干部1500名以上。構建重點產業“1+N”協同創新體系,新增合作高校院所70家以上、省級以上創新平臺6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00家以上。
泰安市:深化產業鏈(集群)人才政策賦能。聚焦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13個產業鏈(集群)發展需求,以更高標準和更大支持力度,制定出臺人才政策“加強版”及配套細則,構建系統完備、精準高效的人才政策體系。策劃實施“才聚泰安·鏈通未來”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人才賦能行動,發布宣講人才政策和企業人才需求,同步做好精準宣傳、政策解讀、送政策上門服務等工作。全力推動人才政策落實落地,創新政策落實路徑,優化政策落實體驗,打造優質人才創新創業軟環境,實現人才效益最大化。通過政策引領帶動,力爭引進培育20名左右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實施20個人才創新項目、落地15個人才創業項目,培養高技能人才6000人以上,新增就業大學生不低于2.2萬人。
威海市:堅持“四化聯動”,以平臺思維集聚全球人才資源。緊緊圍繞“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一條創新鏈、一個創業夢”,全面實施英才計劃,推動聚智政策定制化、招引平臺高端化、生活配套品質化、人才服務市場化,構建更具吸引力的海內外高端人才發展生態。探索“按需定制”人才政策,建設國際人才社區,打造高品質“類海外”環境,讓高端人才沒有后顧之憂。搭建高能級平臺,深化“1+4+N”創新平臺體系,創新科技研發、產才對接模式,讓高端人才有發展空間、有用武之地。加大人才供需對接匹配,讓更多高端人才匯聚威海。年內吸引聚集全球高層次專家30人以上、留學歸國人才100人以上。
日照市:實施“五有”提升行動,優化人才服務。實施載體突破行動,讓人才有“好平臺”。圍繞優勢主導產業,組建產業鏈聯盟10個,支持建設省市創新平臺50家以上。實施激勵提升行動,讓人才有“高待遇”。建立與人才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和激勵保障機制,評選扶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00個,引進十大重點產業急需緊缺青年人才1萬人以上。實施政治引領行動,讓人才有“真尊重”。堅持市級黨員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人才制度,塑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人才發展的良好氛圍。實施流程再造行動,讓人才有“全保障”。圍繞人才關注的居住、教育、醫療等現實問題,優化23項關鍵服務事項。實施制度創新行動,讓人才有“優環境”。實施“1+2+N”政策突破行動計劃,完善人才政策供給體系。健全人才創業金融服務生態,設立人才基金,試點人才保險。
臨沂市:推動科技、產業、金融、人才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加快構建多層次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建設,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促進先進成果轉化。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進“對接長三角科創走廊”建設,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精準對接,加快引進重大科技成果。建立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體系,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績效,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推動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健全人才創新創業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為企業科技創新服務。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新建創新平臺數、技術合同成交額等指標較往年有明顯提升,健全以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市場化交易平臺為載體、高層次科研人才為支撐、專業化金融服務機構為依托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
德州市:實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專項行動。成立深化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才工作推進組,深化與高校院所、高新企業、高端人才對接合作。按照“面向京津、對接省會、多點研發、德州轉化”思路,積極爭取創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德州中心,啟動建設先進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常態化舉辦國企德州行、走進中科院、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重點產業人才懇談會、百企校園行等對接活動。機制化開展干部人才“雙向掛職”,選派100名干部到國家部委、省直部門、京津冀相關單位、央企國企掛職實訓。加快推進齊魯工業大學“一院一基地一園區”建設,打造面向全國的大學創新園、中試基地。全年引進承接人才項目50個以上,遴選“假日專家”100人以上,引進大學生3萬人以上,其中京津冀濟地區人才項目10個左右、“假日專家”30人左右、大學生4000人左右。
聊城市:五級聯動打造“水城人才之家”。整合市、縣、鄉、社區、紅旗驛站五級資源,織密人才服務網絡,提升專業化人才服務質量,全鏈條打造“水城人才之家”,讓各類人才愿意來、留得下、發展好。打造人才樂居之家,規劃建設高層次人才生活區,高標準配建生活、教育、娛樂設施,滿足人才高品質生活需求。打造人才樂業之家,增強行業黨委、人才黨支部等黨組織服務、凝聚、成就人才功能,依托人才建團隊、依托團隊興產業、依托產業擴平臺,深化產才融合,讓各類人才盡顯其能。打造人才樂享之家,發揮“一站式服務平臺”“人才服務專員”優勢,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紅旗驛站,拓寬政府部門、用才單位、人才溝通聯系渠道,延伸服務人才觸角,實現人才服務“零距離”。
濱州市:實施產業鏈、人才鏈“雙鏈融合”聚才行動。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建立市級領導“1+5+N”幫包機制,每人幫包產業鏈、企業、項目、招商引資、招才引智5個工作領域、N個企業和高層次人才。制定出臺“2022版人才新政”,鏈主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引才聯盟,市領導帶隊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到重點高校開展產學研對接、校園招聘,選派專家掛任企業“科技副總”,年內至少引進培育科技領軍人才160名、本科及以上大學生1.3萬名,“揭榜掛帥”解決技術難題30個。實施“十萬技能人才”梯次培育行動,五年內培育10萬名技能人才,提高產才供給匹配度。優化人才評價機制,抓好企業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優化企業人才分類自主評價,將人才推薦權、評價權交給企業。
菏澤市:以生物醫藥科創中心為載體精準引育產業人才。搭建一個創新平臺,投資5.2億元高標準建設“生物醫藥科創中心”。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引進一批高端專家,實現高端引領。依托引進的高端專家,幫助培養一批基礎科研人才。開展一系列項目對接,對接人才創新創業活動,促進雙招雙引深度融合,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孵化高地,健全生物醫藥產業鏈。出臺一套支持政策,借鑒先進地區孵化平臺建設經驗,立足實際,實施“一對一”精準支持。力爭2022年底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發展高地,打通“政產學研”創新項目孵化通道,引進一批高端專家,簽約10個左右研發孵化項目,完成6個產業化轉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