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異常艱巨的防控戰——
3月初,奧密克戎突襲上海。速度快、傳播隱匿,感染者從幾個、幾百到幾萬、幾十萬;單日新增病例最高達到2.7萬例,累計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超60萬例。
5月17日拍攝的上海街景。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防控戰——
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上海采取全域靜態管理、全員檢測篩查、全面流調排查、全程查漏補缺等綜合防控措施,做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勠力同心、大力支援,上海經受住了武漢保衛戰以來最為嚴峻的防控考驗,取得階段性成效。2500萬人的超大城市,迎來社會面清零的重要節點。
分秒必爭,超大城市迎戰奧密克戎
5月17日清晨,上海外灘。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海關大樓傳出渾厚的鐘聲,城市熟悉的氣息也在逐漸回歸。
進入3月份,上海市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數量持續上升,疫情形勢嚴峻復雜:
3月12日,上海市中小學調整為線上教學;
3月28日,上海市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
4月6日,累計報告感染者已突破10萬例;
4月13日,單日新增病例達到2.7萬例峰值……
疫情洶洶!在超大城市應對傳播快、隱匿強的奧密克戎,還要保持城市核心功能的正常運轉,任務艱巨、挑戰巨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把推動“動態清零”作為堅定不移的目標,把統一思想認識體現在各個方面,把統籌好疫情防控與保障城市核心功能運轉貫穿始終,持續加快社會面清零攻堅。
這是一場分秒必爭的阻擊戰——
奧密克戎傳播力驚人,2至3天即可傳播一代,對于大城市是極為難纏的對手。
4月以來,上海以全員篩查為突破口,實施“核酸+抗原”檢測模式,及時把傳染源“撈”出來。深挖潛力,緊急擴容設備、招募和培訓檢測人員,單日最大檢測能力增長到850萬管,是3月初的8倍。
這是一場不容松勁的保衛戰——
“請出示健康碼。”5月17日上午,在徐匯區田林街道吳中公寓,一單居民購買的生活物資到了。在公寓門口的緩沖區,物業人員手持一個“數字哨兵”設備,對著配送小哥的健康碼一掃,對方的體溫、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關鍵信息都出來了。
5月17日,市民在上海市嘉定區一家飯店的外賣攤位前掃碼購物。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以“管理”為重點,優化社區管控,嚴格重點場所、重點人員閉環管理,阻斷傳播鏈條。以“轉運”為中心,刻不容緩推動“四應四盡”,隔離控制傳染源。不斷擴大方艙醫院收治規模,千方百計擴充隔離用房。
俯瞰上海世博方艙醫院(4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超大城市慢下來、靜下來,嚴格按照“三區”劃分,迎戰病毒。4月11日第一次劃分時,防范區數量小于封控區加管控區;截至5月16日,上海封控區人口下降到百萬人以下,防范區人口近2000萬人。
這是一場同舟共濟的攻堅戰——
老舊小區、舊式里弄和城鄉接合部人口密度高,居住和衛生條件相對較差,來自于這些區域的感染者一度在新增陽性感染者中占大多數,是病毒最易侵襲的“短板”。上海以“拔點”為抓手,對疫情較重的街鎮進行集中攻堅,加快推動社會面清零。
5月17日,在上海市松江區,小朋友們在騎自行車。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4月底,單日新增病例降到1萬例左右;
5月10日,上海已有8個區和浦東新區部分街鎮社會面基本清零;
5月15日,單日新增病例降到1000例以下;
“目前,上海全市16個區都已實現社會面清零。”17日的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丹丹說。
筑牢屏障,人人都是守“滬”一線
5月14日,歷經30多天治療,上海108歲新冠重癥患者葉鳴從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出院。
作為目前國內最高齡新冠重癥核酸轉陰出院患者,葉老先生70多年前曾上過抗美援朝戰場。
“父親這次能出院,我們家里人都感到很驚喜。”老人女兒葉芬說,父親有冠心病、心絞痛、腦梗等基礎性疾病,在護理團隊的精心照護下,他的各項化驗指標及生命體征一天比一天好轉。
5月15、16、17日通報的數據顯示,連續三天,上海社會面新增為零。
這個“零”來之不易。
這場“大上海保衛戰”中,社區工作者、基層干部、下沉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和居民群眾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攜手同心,團結奮斗,匯聚成眾志成城的力量。
白衣為甲,醫護人員以生命赴使命——
4月30日,走出醫院準備回家時,小華(右)和姐姐回身向護送他們出院的醫護人員揮手道別。當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部院區(新冠定點醫院)收治的3歲重癥新冠患者小華(化名)出院。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對于有著500萬老人的上海而言,奧密克戎是更難考題。數十萬醫護人員在核酸檢測點、在病房、在方艙,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等定點醫院,“多兵種”協同聯合作戰,合力攻克“重癥”堡壘,多位百歲老人治愈出院。“對老、少、孕、重每個特殊病例,都要定向施治,因人施策。”中心主任范小紅說。
5月17日,在“大白”的攙扶下,97歲的宋奶奶從瑞金醫院盧灣分院出院,經過醫護人員9天的精心診療,她已核酸轉陰,即將進行后續基礎疾病治療。醫療防線受到疫情高壓沖擊,醫療資源總量不足,這里創新模式,讓8張ICU病床高效輪轉。
全力以赴,數萬白衣天使奔“滬”而來——
全國22個省份3萬余名醫務人員和重癥專家相守偕行,在核酸采樣點、方艙醫院、定點醫院,與上海并肩奮戰。來自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的支持、援助涌向上海、溫暖上海,匯聚成攻堅克難、共同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
一輛載有援滬醫療隊員的大巴車駛過上海外灘中山東二路(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你好,外灘;再見,上海。5月17日,山東援滬醫療隊來到外灘,“我們就快要回去了,來和上海告別,今天社會面清零了,真開心里面有我的一份力。”有隊員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感嘆:“從援滬人員身上看到了中國醫務人員的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挺身而出,社區工作者做好群眾身邊事——
“在崗位上,就要獨當一面,扛起責任。”“90后”潘曉喆聲音嘶啞,語調卻冷靜而堅定。
本輪疫情以來,這位年輕的嘉定區馬陸鎮崇文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在連續大量的社區工作中喊啞了嗓子。戰“疫”大考,上海社區干部全力奮戰,主動承擔各種急難險重任務,身體力行書寫為民答卷。
5月17日,市民在上海市靜安區的一家超市內選購商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5月17日上午,在出示了小區出入證、掃“場所碼”、測體溫后,家住靜安區的梁曉慧在封控后第一次走出小區,走進附近的聯華超市。“我熟悉的上海正在回來。”當天早上8點,這家超市正式從此前的線上營業模式,調整成為“線上+線下”的雙線保供模式。
“雙線作戰”,工地產線“轟鳴聲”再度響起——
截至5月13日,上海9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已復工4400多家,占比接近50%;三批“白名單”企業3000多家復工復產,整體復工率超過70%。
工作人員在位于上海市金山區的巴斯夫護理化學品(上海)有限公司工廠對貨車進行消殺(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近日,巴斯夫護理化學品(上海)有限公司與金山區政府“云簽約”了高端護膚靚妝產品技改項目,投資總額約2.8億元。“疫情帶來不確定性,但我們依然看好中國市場。”巴斯夫護理化學品(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培世說。
守望相助,筑起群防群控抗疫屏障——
數十萬感染者撲面而來,城市忽然按下暫停鍵,多方資源告急……2500萬上海市民識大體、顧大局,以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筑起一道群防群控的抗疫堤壩。
組織團購、搬運物資、維持秩序……有了黨員干部作為先鋒模范,上海社區內的“能人”、志愿者也都紛紛站了出來。
逐步“滬”蘇,嚴守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5月17日上午10時,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哭聲,30歲的牛女士迎來了自己的女兒,體重3600克。
“疫情中每次出行都是不認識的鄰居無償駕車接送我們,真沒想到,在上海社會面清零的這天,寶寶誕生了。”牛女士說。
5月17日,工作人員在位于上海市徐匯區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內制作網絡訂單貨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11時,星巴克淮海西路店,經理盛莉熟練地打包了4杯拿鐵交給外賣小哥。16日剛剛恢復營業的這家店,拿鐵和焦糖瑪奇朵成為最受歡迎單品,消費者線上下單,由騎手送達。有咖啡店“歸來”是城市逐步恢復的一個縮影。
12時,上海地鐵徐家匯站,值班站長章琦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站廳和站臺進行每日例行的消殺作業,重點包括傳送帶、欄桿、手扶帶等手部容易碰觸的地方。
這里平時日均客流量大約40萬人次,目前處于停運狀態。5月22日起,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有條件逐步恢復運營。
4月29日,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車間忙碌。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根據安排,上海將分三階段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力爭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在嚴格防范疫情反彈、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實施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反彈風險依然存在,防控基礎還不夠穩固,仍需壓實每一個責任環節,細化每一條防控措施,擰緊每一個“水龍頭”,不斷鞏固拓展清零成果。
緊緊圍繞降新增、防反彈的重點,上海將建立健全“四個機制”。
——便捷靈敏的發現機制。
在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附近的居民排隊進行核酸篩查(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把常態化核酸采樣點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上海各區正在居民社區、辦公場所、企業園區、地鐵站周邊、交通場站等區域積極構建“15分鐘核酸服務圈”。目前已布局設置各類核酸采樣點超過9900個點位、1.6萬個工位。
——及時高效的處突機制。
早發現、早處置,是疫情常態化防控的關鍵。針對企業、建筑工地、養老院等重點場所,上海通過強化管控力度,開展專項行動,嚴防“跑冒滴漏”,鞏固防控成效。
——動態調整的管控機制。
截至5月12日12時,上海沿街商鋪、居民小區、商場超市、企業廠房等41.3萬家單位申領“場所碼”132.7萬個。上海對不同業態形成疫情防控指南“一業一指引”“一企一方案”,建設“無疫小區”“無疫工廠”。
——自覺自律的自我健康管理機制。
松江區岳陽街道方舟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樊曉嵐表示,為了筑牢“安全墻”,在小區大門口引入三級智能消殺設備,嚴格執行每天“一戶一證一人一次”進出小區。“我們動員大家思想上不能懈怠,必要時還得摒摒牢、捂一捂,直到最終勝利。”
5月17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5月17日,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7個泊位均停滿船舶,整裝待發、一字排開。當日,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回升至11萬標準箱。
那個熟悉的上海,正在回來。
文字記者:姜微、齊中熙、周琳
參與記者:何欣榮、賈遠琨、潘旭、周蕊、龔雯、楊有宗、袁全、有之炘、王辰陽
視頻記者:潘旭、陳杰、張夢潔、孫青、李恒毅、丁汀、楊有宗、狄春
海報設計:潘紅宇
新媒體編輯:馮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