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搭建京津高校院所創新合作平臺
7家企業引進10項科技成果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王德鵬通訊員蘆娜張守濤)5月23日,在山東禹王生態食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對“高乳化性、低腥味大豆蛋白及副產物配料制備技術與工業化應用研究項目”進行中試。
“我們引進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郭順堂教授團隊的技術成果,研發無腥味高乳化大豆蛋白等產品,大豆蛋白的豆腥味物質己醛含量去除率達到50%。”該公司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劉軍介紹,大豆分離蛋白因蛋白含量高達90%以上而被廣泛應用在食品加工行業,但因具有強烈的豆腥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范圍和使用量。而借助科研成果不僅能讓氣味問題迎刃而解,還將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僅此一項公司可年新增銷售額5000萬元以上。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而高校院所則是創新資源集聚地,如何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市緊緊圍繞京津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這一定位,連續多年舉辦京津冀魯技術交易大會及對接合作活動,為企業與京津等地高校院所、科研機構提供合作平臺。不僅如此,通過主動謀劃、深耕細掘、培訓指導、涵養儲備等方式,鼓勵各縣市區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科技園區、創新平臺等科技資源實體進行深度科技合作。截至目前,全市1853家企業與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了合作關系,近年來年均轉移轉化科技成果200項以上。
在成功破解“科技成果從哪里來”這一問題的同時,我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從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等需求端發力,在京津等地篩選出適合我市產業發展、符合企業需求的項目和成果進行精準轉化。項目確定后,更是圍繞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等環節提供全過程服務,切實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車間的全通道,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為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我市出臺政策,支持企業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聯合攻關,著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今年,我市啟動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體系建設,積極對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研發在京津、轉化在德州”的科技協作模式。
今年前4個月,通裕重工、禹王生態等6家企業與京津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福洋生物、德化化工等7家企業引進京津高校院所10項科技成果,技術交易額156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