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道工序細做軟黃金
神龍地毯博物館內,工作人員展示傳統手工打結地毯技藝
倒線
織毯
片剪凸顯其層次感、立體感
投溝讓圖案達到浮雕效果
美整 進一步對毯面毯背進行修整
對地毯進行晾置和修整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祺媛見習記者王應新攝影李琪通訊員于寧李帥
作為第六批德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武城傳統手工打結地毯的制作技藝,由晚清時期的白家地毯作坊開始——他們為寺廟、戲臺和貴族家庭織地毯,因其制作繁雜、工藝講究、品質高雅深受喜愛。該技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1958年,為推進地方經濟發展,武城縣成立了武城地毯廠,也就是山東神龍毯業有限公司的前身。
一塊地毯的織作,有洗毛、紡紗、染整、圖案設計、倒線、織毯、平毯、片剪、洗毯、剪花、美整等十一道工序……5月25日,記者來到其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用電剪刀在地毯上進行第八道“片剪”工序(“片剪”和“投溝”)。
片剪是修剪圖案的深淺,從而凸顯其層次感、立體感;而投溝是勾勒出輪廓,從而讓圖案達到脫壁欲出的浮雕效果。在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用電剪刀劃過地毯上的圖案,其精美的圖案仿佛在地毯上“站立”起來了。“片剪和投溝工序急不得,需要工人們精神高度集中,力度稍輕或稍重,都有可能影響地毯整體的造型。”車間經理尹桂彬告訴記者,現在車間里大多數是二三十年工齡的老師傅,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完成一幅。
2008年12月,山東神龍毯業有限公司投資4000余萬元興建神龍地毯藝術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映入眼簾的便是長11米、寬3.68米的“鎮館之寶”——“龍騰圖”藝術掛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館內收藏的“九龍壁”藝術掛毯、1000道波斯地毯等作品,是業內的巔峰之作,也是罕見的藝術瑰寶。此外,館內各種館藏品也集中展現了中國地毯3000年文化藝術發展歷程。據了解,手工地毯是地毯中最具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高檔手工地毯被稱為“軟黃金”。武城傳統手工打結地毯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山東神龍毯業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李念忠表示,建博物館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地毯文化。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把傳統工藝與最新高新技術相結合,打造更優質的地毯產品,并繼續弘揚地毯文化,把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