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按】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刊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筆記君為您梳理了這篇重要文章的11個要點,一起學習領會!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1、“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
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
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2、“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我們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9年來,藍天白云重新展現,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能耗物耗不斷降低,濃煙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體明顯減少,城鄉環境更加宜居,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根據美國航天局衛星數據,2000年至2017年間,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我國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簽署、生效、實施,宣布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肯定。
山西省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右玉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持續不斷植樹造林,林木綠化率從不足0.3%提高到57%,創造了將“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的生態奇跡。上圖為治理前右玉縣隨處可見的荒涼沙地(資料照片);下圖為2021年7月13日拍攝的右玉縣高家堡鄉的景色(徐吉/攝)。新華社發
3、“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
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我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5、“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
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
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
要解決好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支撐不足問題,加強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等科技攻關,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
6、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
我多次強調,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
長江江豚被稱為長江生態的“晴雨表”。近年來,隨著長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圖為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邊,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7、“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要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江河湖庫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建設美麗海灣,有效保護居民飲用水安全,堅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
要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
要實施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要推動污染治理向鄉鎮、農村延伸,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8、“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要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
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要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
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外來物種管控,舉辦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近年來,廣東汕頭南澳縣推廣使用生態環保浮球,積極發展生態環保海上養殖業,有效保護海洋生態和促進養殖增產增收。圖為2021年7月14日,漁民在南澳島一個近海養殖場收獲牡蠣。人民圖片 林躍生/攝
9、“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認真履行國際公約,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不斷增強制度性權利,實現義務和權利的平衡,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要發揮發展中大國的引領作用,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支持,幫助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
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有效應對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規鎖”的企圖,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
10、“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
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綠色發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
要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
要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要大力宣傳綠色文明,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11、“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2018年5月18日,我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懷“國之大者”,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決做到令行禁止,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更多精彩,閱讀全文↓↓
習近平: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策劃:學而時習工作室 編輯:陳亦琳 張淑虹 制作:韓辰 張利英審核:宋維強 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