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近900萬畝鹽堿地,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視察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遵循總書記指示精神,山東開展種質資源攻關,從由地適種到由種適地轉變,昔日的鹽堿地正逐步變為穩產增產的大糧倉。
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萬物蔥蘢。習近平總書記足跡所至,苜蓿花迎風開放,藜麥長勢喜人,小麥也豐收在即。在上百種作物裝點下,萬畝鹽堿地生機盎然,科研人員則穿梭其間,收集標本、測量長勢,為下一輪育種積累數據。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二級巡視員羅守玉:“想起總書記來視察時的音容笑貌,那個情景,還是非常地激動。(總書記)到這里掐了幾個豆粒以后,咬了咬,嘗了嘗它的干濕度,他說這個大豆還是不錯的。育的什么品種,品種的性狀怎么樣,耐鹽程度怎么樣,它的產量,它的質量,總書記最關心的是種子問題。”
2021年10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走進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時,強調要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在今年,東營的鹽堿地上擴種了10萬畝大豆,正是技術創新讓鹽堿地變身為“端牢中國飯碗”的增產田。利津縣春喜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春儒:“我們這次播種,是采用的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模式,我們爭取做到一個什么事呢,玉米不減產,大豆能是原先(每畝)產量的6成,也就是一畝地白收入300多斤大豆。”
牢記總書記囑托,山東加速攻關耐鹽堿作物選育。王春儒播種的耐鹽堿大豆就是本土研發的,畝產已突破600斤。農業部門還請來專家,給他們講解寬幅精播技術,良種配良法,再加上政策鼓勵,鹽堿地上種糧,農民有了積極性。利津縣陳莊鎮人大副主任任方祥:“中央對大豆規模種植每畝有150塊錢的補貼,然后咱地方也配套150塊錢,也就是說這個復合種植一畝給農戶的補貼就有300塊錢。”
今年山東提出,加大黃河三角洲356萬畝中輕度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力度,其中,耐鹽堿作物培育是關鍵。為加快育種,農高區面向全國招引育種人才,在中科院搭建的國內首個針對鹽堿地育種的加速器里,通過光、溫、水、氣等多項指標的精細調節,模擬作物最佳生長環境,縮短育種周期。中科院植物所工程師林雙:“海南那邊育種,可能能達到(一年)兩季,三季,在咱這里邊可能就能達到五季六季,我們的預期是(一年)五到八代。”
如今,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30多家科研院所正在打響一場育種科技會戰。他們不僅幫助農高區建立了從實驗室分子設計到精準加速育種、再到田間不同梯度鹽堿地測試的三級育種體系,還將作物選育種類從去年的127個擴大到現在的147個,品種增加200多個。兩年內,農高區力爭10個耐鹽堿作物品種通過審定,“十四五”期間,推出50個耐鹽堿作物新品種。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二級巡視員羅守玉:“總書記給我們提的要求和期望,既感覺到光榮,又感覺到責任重大,+那么下一步,我們不僅是品種適應鹽堿地,我們還要再上一個層次,在品種適應鹽堿地的基礎上,怎么用好的農業機械,來適應品種,同時還要適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