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6月14日電 題: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之廣東篇
新華社記者
深圳蓮花山,習近平總書記十年前親手種下的高山榕樹,根深葉茂,枝繁如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廣東考察,指引廣東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牢記總書記囑托,廣東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勇立潮頭、開拓進取,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這里,是中國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方,也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發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動員令。
2018年10月,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廣東這片熱土,號召廣東“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努力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到廣東考察,釋放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時代強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南海之濱,春潮涌蕩。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廣東以此作為統領全省工作的“綱”。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3年多來,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萬億余元增長到2021年約12.6萬億元。
這是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2021年9月8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開發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持續加強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著力推進三地“灣區通”工程,打造“數字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等重大改革落地見效……
曾經“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島,如今大道縱橫;曾經布滿荒野灘涂的前海,如今滿眼繁華;覆蓋11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1小時生活圈”形成;“港人港稅、澳人澳稅”落地實行;律師、醫師等數十種港澳職業資格被廣東灣區城市認可,大灣區成為許多港澳青年逐夢的熱土……
這是建設中的橫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
潮涌珠江兩岸闊,放眼南粵氣象新。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的深圳被賦予更重大的使命:為全國層面深化改革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兩年多來,廣東省、深圳市全力推動各項任務落實,意見中提出的56項重點任務中,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等11項已經完成,籌建海洋大學等45項取得重大進展,共有五方面47條經驗在全國推廣,先行示范作用進一步彰顯。
這是2021年9月17日拍攝的橫琴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從深圳綜合改革試點40條首批授權事項全部落地,到廣東自貿試驗區36項改革全國首創;從搶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實施機遇、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到穩固供應鏈、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廣東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創新既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實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動力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
這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
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寄予厚望:“這些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p>
2021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3萬億元,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考察時,對其繼續保持創新優勢提出希望。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指出,要“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保持發展領先和競爭優勢,創新是第一動力。2012年時,騰訊開發的微信及Wechat注冊賬戶約3億,如今兩者合并月活賬戶數已達12.88億,成為全世界最主流即時通訊工具之一。騰訊公司真切體會到,未來企業競爭拼的是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堅持用創新的方式去突破,積極響應數字中國戰略,努力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助手。
這是在深圳市南山區拍攝的騰訊濱海大廈(2020年10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正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努力的方向。格力電器不斷加深對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發展道路重要性的認識,研發經費按需投入、不設上限,在智能裝備、通信設備、模具等領域持續發力,不僅在空調相關領域掌握核心科技,還實現了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創新不是大企業的專利。在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中央地帶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八個大字,激勵著廣大中小企業揚鞭奮蹄。
“實踐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不加強自主創新,就不可能實現新的發展,更不可能‘辦大事’?!睆V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創新產品不斷增加,4年前打入國際市場的業務如今已占企業營收七成以上。
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項目生產線(2019年4月10日攝)。新華社發(明珞公司供圖)
創新已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增加到3800多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14%;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
建好用好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做強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廣東正致力于攀登科技高峰,努力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要堅持辯證思維,轉變觀念,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并殷殷囑托要“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
格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5月7日攝)。新華社發(格力公司供圖)
為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018年以來,廣東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滿足“大需求”、促進“新發展”,助力城鄉之間、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縮小差距。截至目前,三項工程已累計培訓768萬人次,成為廣受歡迎的民生品牌。成千上萬的廚師、技工、保姆,因此摘了“貧困帽”,改變了人生和家庭命運。
50歲出頭的陸科明是“粵菜師傅”工程的受益者。4年前失業的他,經過培訓后獲得廚師職業資格。如今,陸科明在茂名市東鎮街開的“高城人家”農家樂已遠近聞名。
既要讓強者更強、優者更優,也要讓追趕者發揮后發優勢,廣東正在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持續提升,沿海經濟帶產業加速集聚,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成效顯現。
對于欠發達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構建起“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這是2020年6月11日拍攝的廣東省清遠市連樟村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清遠市連樟村,如今面貌一新:泥巴路變成水泥路,實現5G連續覆蓋,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果蔬大棚都裝有環境監測系統。
連樟村黨總支書記陸飛紅說,我們通過發展鄉村特色旅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引資發展靈芝、藥材等特色產業,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站上新起點,舞臺更寬廣。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各展所長,區域協調發展的圖景越來越美好。(記者徐金鵬、葉前、詹奕嘉、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