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這段話出自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的重要講話。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迭代、人才創新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總量規模穩步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在促進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鞏固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已經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64億元,比上年增長16%;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互聯網搜索服務、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數字內容服務等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新聞服務、出版發行與版權服務等九大文化行業營業收入與上年相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但是,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結構等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市場主體多樣化,才能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要。隨著數字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新的文化消費群體和消費模式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已成為促進文化產業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數字內容、動漫游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文化業態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因此,要抓住數字化機遇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引導文化領域新群體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生力量。
高質量的產品產出和服務供給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要通過不斷加強文化產業建設,創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精神力量,從而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本期特約專家:王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