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p>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建設全面加強,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沐浴著秋日的陽光,贛深高鐵線上一趟趟列車飛馳而過。
聯調聯試列車經過贛深高鐵信豐特大橋(2021年10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海根攝)
距離贛深高鐵龍川西站僅十多分鐘車程,便利的交通給廣東河源市龍川縣佳派村帶來一派新氣象。
佳派村黨支部書記葛業顯說,以前村里窮,垃圾靠風刮、污水靠日曬,村里留不住年輕人?!叭缃?,環境變好了,交通順暢了,村里還建起了花生產業園,看得見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時光回溯。2012年,中國農村尚有近1億人口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下,貧困發生率為10.2%。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數占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
在位于黔桂交界大苗山深處的烏英苗寨,駐村第一書記韋桂華(右四)、黨員梁成兵(右三)、梁志新(左二)帶領村民維修河堤(2019年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脫貧奇跡”: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平均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建設小康中國,一個都不能少;建設健康中國,同樣一個都不能少。
這是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村民的笑臉拼版照片(2020年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制、體系建設,建成全球最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疾病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網絡。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兩年多來,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決策、沉著應對,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五條技術路線同時啟動疫苗研發,全民免費接種,在安全科學的前提下,不落下任何一個群體……截至今年9月3日,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超過34.33億劑次。
工作人員在科興中維新冠疫苗包裝車間內工作(2021年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特別是今年以來,疫情形勢延宕反復,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更趨艱巨繁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明確要求。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各地各部門從嚴從細抓好疫情防控,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街道新冠疫苗接種點,醫護人員為一名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2021年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補短板強弱項: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
7月中旬,位于藏北那曲市雙湖縣多瑪鄉的仲魯瑪村一派熱鬧景象。一輛輛大貨車陸續開進村莊,人們收拾行囊、搬運家具,駛向約700公里外的新家園: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
在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多瑪鄉仲魯瑪村,運輸家具的貨車整裝待發(2022年7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雙湖縣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今年7月,西藏實施雙湖縣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南部4個鄉鎮的牧民告別苦寒高遠的藏北,前往新家。
“新家政府都裝修好了,東西搬進去就可以住?!倍喱斷l的桑珠憧憬著美好生活,“森布日海拔3600多米,以后上學、看病也會更方便,日子更有盼頭?!?/p>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不斷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醫生、青南支醫隊員孫敬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給患者檢查身體(2022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方方 攝
10年來,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長近八成,城鄉居民收入比顯著縮??;形成超4億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保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10億人,建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
8月下旬,記者來到遼寧沈陽市皇姑區三臺子街道牡丹社區的幸福教育課堂,看到孩子們聚在一起,互相展示著自己動手制作的最新作品。
臨近中午,社區老年餐廳又熱鬧起來,老人們紛紛打來溜肉段、香菇油菜等熱氣騰騰的飯菜。
牡丹社區近年來擴建黨群服務中心,專門為“一老一幼”增添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幸福教育課堂,成為基層治理的示范社區。
在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鳳凰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志愿者為社區老人端來午餐(2021年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發展中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0年來,通過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著眼長治久安:社會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國泰民安,民之所盼。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浙江省桐鄉市高橋街道越豐村,這些年來工程項目較多。面對大開發、大發展中產生的問題糾紛,越豐村建起百姓議事會,大事小情都要拿到會上議一議。
“現在,我們老百姓的話真管用。”村民張金林說,之前有人反映村里路燈老化,百姓議事會成員了解情況后,立即開會討論,一致同意投入5萬多元對路燈燈頭進行更換。
10年來,黨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律師甄彩麗(中)在河北唐山灤州市茨榆坨鎮楊家坨村人民調解室內為群眾解答法律問題(2021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全國連續5年多未發生暴恐案事件;八類主要刑事犯罪2021年立案數比2012年下降64.4%;每10萬人中命案數為0.56,是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一個個數字,折射出黑惡犯罪得到根本遏制、基層基礎全面夯實、黨風政風社會風氣明顯好轉,更帶來了群眾安全感逐年上升。
“我國群眾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21年的98.62%,10年來始終保持高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說。
社會治理,重在基層,也難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固本之策。
建起百姓議事會,讓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全面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建立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實現信訪訴求、矛盾糾紛只需進“一扇門”,辦事維權只用“跑一地”……
從浙江省諸暨市發源的“楓橋經驗”,如今從一地經驗發展為全域“風景”。各地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創造更多依靠基層、發動群眾、就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途徑和方法,實現預防化解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浙江諸暨楓橋鎮魏廉村老黨員魏杏根(中)在楓橋經驗陳列館的亭子內和年輕黨員分享當年運用“楓橋經驗”化解基層矛盾的故事(2021年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近年來,全國信訪總量明顯下降,信訪形勢持續向好的態勢得到鞏固。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將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