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9月16日電 9月15日,歷史名城撒馬爾罕嶄新的國際會議中心迎來貴賓。習近平主席與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舉行會談。在中方贈送給烏方的國禮中,有“中烏合作修復的希瓦古城歷史文化遺跡微縮模型”。
這份國禮飽含習近平主席的特別牽掛,背后是一段元首外交親自推動中烏文明交流的佳話。
此次是習近平主席自2013年以來第三次訪問烏茲別克斯坦。而“希瓦古城”是三次訪問中一個共同的關鍵詞。
“點亮”千年古城
9月13日,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中特別提及,“我2013年訪問撒馬爾罕時啟動的希瓦古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已經圓滿竣工,讓希瓦這座古城更加絢爛奪目。”
這是2019年4月23日在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城墻上拍攝的遠處的經學院。新華社記者 蔡國棟 攝
“在習近平主席的關心和親自推動下,中烏合作已經讓古城再次‘亮’起來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許言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
這位“文物援外醫生”親歷了這一中國在中亞地區首個文物遺產保護項目的全程。令他最難忘懷的是,習近平主席2016年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期間,在豐富緊張的行程中專門接見了中方文物修復和考古專家。
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向世界展現著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和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讓身處海外古跡修復工作前沿的人員備受鼓舞,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可以為國家對外交往和“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價值和力量。
2019年4月22日,在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哈桑·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中方文物修復人員正在指導烏方工作人員修復清真寺屋頂。新華社記者 蔡國棟 攝
在與烏方的交流合作中,中國專家認真實踐中國的“文明觀”,始終保持平等交流、彼此尊重、互相學習的態度,深入研究當地文化和歷史、當地傳統工藝和做法,與當地專家和工匠并肩工作,也給文化遺產保護帶去中國理念、經驗和技術。
促進民心相通
“我愿出一袋黃金,只求看一眼希瓦。”一句中亞古老諺語道出希瓦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這座千年古城地處烏茲別克斯坦西南部,曾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東西方交匯之地,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有“博物館天堂”的美譽。城里保存著數十處重點保護歷史文化遺跡,部分已年久失修。中方選擇了修復需求最迫切、難度和技術要求也最高的阿米爾·圖拉經學院和哈桑·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開展保護工作,并對周圍環境進行修復整治。
2018年6月21日,在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阿米爾·圖拉經學院,中烏文物修復人員在經學院東南角穹頂上方進行加固施工。新華社發(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古麗斯塔·索拉耶娃在經學院旁居住了四十多年。眼見“祖先留下的獨特遺產”狀態不斷惡化,她和周圍居民越來越憂心。中國專家的到來讓瀕危的古建重現生機。中國人的“勤奮、嚴謹、友好”以及給古城面貌帶來的變化令她嘖嘖稱嘆并永遠銘記。
當地居民由衷感謝中國人助力保護他們最珍視的遺產以及對當地文化歷史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用種種方式表達對中國朋友的善意——每次見面都用中文“你好”打招呼,給駐地送來自家田地里種出的新鮮果蔬,主動幫助中國專家搬運物資。面對道謝,有人甚至學會用中文回答:“為人民服務”。
希瓦古城伊欽·卡拉內城博物館館長沙基爾·馬達米諾夫對記者稱贊說,中國團隊不畏艱苦,并把先進的文化保護理念和技術帶到古城,深受烏方專家和民眾的認可和尊重,“我們對烏中更多合作充滿期待”。
“希瓦古城的老百姓都認識我們。”許言說。近年來,他陸續參與了與柬埔寨、尼泊爾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個文物保護合作項目,親眼見證中國團隊無一例外地得到各地民眾的歡迎與支持。
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考古合作促進了民心相通,充分體現了絲路精神。
文明對話的好榜樣
在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張騫出使西域途經之地,西北大學知名考古學家王建新第一時間閱讀了習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文章中專門提到了要擴大中烏兩國在包括考古在內一系列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令他感到振奮。
這位從事考古40余年的老專家特別留意到,近年來,從中烏元首外交細節到兩國聯合聲明內容,都體現了考古和文化保護的受重視程度。2016年,正在烏茲別克斯坦展開中烏聯合考古工作期間,他也有幸成為受到習近平主席接見的中方專家中的一員。
2019年2月22日,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家歷史博物館,參觀者在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上觀看文物。陳列廳內擺放了大小80件中烏聯合考古隊在撒馬爾罕市附近的薩扎干遺址和拜松市附近的拉巴特遺址發掘的文物,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新華社記者 蔡國棟 攝
王建新職業生涯的一半都傾力于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他帶領團隊從2009年開始與烏方展開聯合考古工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9年來,他切身感受到國家對中國對外考古和文化保護合作的支持力度,與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合作的規模明顯提升,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間出爐。中國和中亞國家合作日益緊密,不僅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文化保護帶去中國經驗、理念和技術,也有利于在曾為西方壟斷的絲路研究中增添更多東方視角和中國聲音。
2016年6月20日,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名女孩在塔什干國立東方學院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絲路考古既展示了歷史長河中文明交融的輝煌,也為我們保持文明互學互鑒提供了啟迪。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說,“我們是文明對話的好榜樣”。中烏世代友好擁有深厚歷史積淀,雙方開展人文合作基礎牢固、前景廣闊。(記者:孫浩、蔡國棟、申宏;編輯:王申、唐志強)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