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山東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增項目增生產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2022-10-02大眾日報 01版
□記者 陳曉婉 報道
9月29日,省委宣傳部舉行“山東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介紹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十年來,全省上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抓環保、促發展,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省統計局調查顯示,2021年我省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總體滿意度達到96.8%。
這十年,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我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強化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注重精準施策、持續用力,有效促進了責任落實和觀念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承擔環保責任,廣大群眾關注和參與環保的熱情高漲。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我省將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重要民心工程,圍繞藍天、碧水、凈土,實施聚力攻堅,一仗接著一仗打,生態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侯翠榮介紹。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控制到39微克每立方米,較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啟動的2013年改善60.2%;優良天數比例為71.1%,較2013年提升31.1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從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1年的3.6天,降幅達94%,“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成為常態。2021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歷史性消除了五類及五類以下水體,優良水體比例躍升至77.8%,黃河干流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二類標準,南水北調干線全部達到三類,近岸海域水質始終以一、二類海水為主,馬踏湖摘取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桂冠,靈山灣以綜合成績第一名獲評首批國家“美麗海灣”,“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重回身邊。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洋垃圾”實現“零進口”,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雙100%”,群眾人居環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實守護,“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有效落實。
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突破。我省錨定高質量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調整產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投入和用地結構,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標基本完成。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體系,對新建“兩高”項目實行“五個減量替代”。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中,我省履約企業數量占全國的1/7,累計成交額占全國的58%。侯翠榮介紹:“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1年下降43%、44%、24%、26%,實現了增項目增生產、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生態承載能力有效提升。我省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建立覆蓋全域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切實守住生態安全底線。全省已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7個、“兩山”基地7個,命名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6個、“兩山”基地21個。
環境治理體系逐步完善。我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省市縣全部成立生態環境委員會,河(湖)長制、灣長制、林長制等落地見效。系統制修訂生態環境領域法規政策標準,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1+8”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政策體系,實現了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
“可以說,這十年是山東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是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力度最大的十年,是綠色低碳轉型取得卓著成效的十年,是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領域獲得感最強的十年。”侯翠榮說。下一步我省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