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有圣德,好學不倦。周游列國,弟子滿天下……”地理山川,塑造了一地的生活形態,也參與造就了一方精神世界與文化內核。
時至今日,行萬里路對我們而言已非難事,但從相對恒定的物理空間走進飽滿鮮活的風土人情,或許仍需要一些來自于文化上的指引,否則一座海拔僅344.6米的山丘,你怎么識得它就是尼山所在,是孔子人生的起點;而孔廟大成殿前那三棵檜柏,若不念孔子那句“歲寒,然而知松柏之后凋”,即便它們身形蒼老遒勁,扣之有金石聲,也只不過是挺立六七百年已然枯死的古樹了。
眼前的風景之外,需要搭建起一座連接物理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橋梁,以便更好地構筑起一個更為廣博的歷史人文空間。
對于生長在孔孟之鄉的人來說,這是一種令人著迷的創作與生活。
今年的“云祭孔”新聞發布會與以往不同,濟寧采用元宇宙元素打造了一個云端會場,參會嘉賓點擊“換裝”,一秒實現“在線變身”;按下“傳送門”,瞬間實現“場景穿越”。
“孔子與世界思想家”大型沉浸式光影秀,以星空為幕,利用光影藝術、樂音、舞蹈表演、噴泉特效、無人機、煙火等合成編配,呈現出從尼山走向世界的孔子畫像,以及鳳舞尼山、論語書卷等諸多畫面,天地之間徐徐展開的壯美圖景,令人驚嘆。
一座孔子博物館,除了開展多種形態的文物線上線下展陳,一口氣推出了十多個系列數百款特色文創產品。這些既有科普性又有話題性的“小可愛”們甫一亮相,引發了社交網絡拍照打卡式傳播,古樸厚重的儒家文化成為一種極具特色、鮮明的符號,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瘋狂心動”。
編鐘、瑤琴、竹簫等傳統樂器齊聚一堂,八音迭奏,連同博物館內70多萬件館藏文物一起,輕輕呢喃,猶如圣賢遠古的叮嚀聲,聲聲入耳。來自尼日利亞的鄭澤偉不由得在這場簫韶雅樂表演中“癡迷”了。
很顯然,經歷了幾輪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進程之后,走向世界的儒家文化仍在不斷探究并反復踐行一個信念:如何將古代文明與現代創新進行更好地融合,需要進一步創新的,僅僅是呈現形式和傳播載體嗎?
早在2008年,以石為紙、以刀為筆的孔府印閣就開始嘗試線上銷售,在直播間里講解“一石一世界,一印一乾坤”,研發出刻有二維碼的裝飾用玉璽、兼具照明功能的印章臺燈、融入胎毛的印章吊墜等新產品,如今更是將年產值做到了億元左右。
在行家眼里,刻制印章是一門手藝活;在傳承人看來,小小一方印章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前輩的期許和希冀;對消費者而言,也許當我們的物質生活空前豐富時,人們便沒那么在乎購物車里“缺什么”,創新后的印章制品,仿若是量身打造的專屬“文化符號”,這種帶著獨特個人印記的情感陪伴,才是當下最為稀缺的東西。
在經年累月、一期一會的交流中,主播與粉絲、印章與顧客,他們的關系漸漸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當越來越多的顧客愿意為之買單,并且日益成長為“鐵粉”時,傳統文化其實已經在光怪陸離的人間煙火中扎了根。
與音樂同樣無國界的,還有美食。一桌精細的千年孔府菜,源于鐘鳴鼎食之家,如今成了研學體驗的內容之一。對于來自尼日利亞的喬楚而言,每道菜品精致可口,蘊含其中的歷史故事更是讓人回味無窮。來自緬甸的尹潤敏把玩著一塊花形糕點,愛不釋手;Ventana de CL在Facebook直播中向她的粉絲分享了孔府菜研學體驗活動的每個細節,“中國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這次直播連線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分享給周圍的親朋好友了!”一場直播下來,她連連贊嘆,直呼過癮。
文化并非憑空生成,想要領略文化的精髓,最優解一定是回歸生活的本真。
傳承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帶的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屬性,填補了學科領域的諸多空白,打破了地域空間的界限,腳步越走越遠,在與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漸模糊了基于精確概念的傳統條框限制,成就了有著無限可能的“百態人生”。
經過3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孔子課堂”社教品牌已舉辦活動逾1000場。其中,“孔子學堂進校園”通過定期走進校園開展書法課程、經典誦讀等活動,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文化啟蒙。
九九重陽節,曲阜石門山鎮西焦溝村“幸福食堂”里,大廚正在做一道土豆燉紅燒肉,志愿者們包著村里老人們“點單”的各種餡料的水餃。在這里,7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只需要花5元錢,就能吃到葷素搭配兩頓飯。從西焦溝村開始做起,這樣的“幸福”目前已經覆蓋了曲阜60個村(居),濟寧全市累計建起277個。
和善向上、友愛誠信、謙和尚禮,這些美好的詞語,是儒韻,更是民風。
作為一個擁有4000多常住人口的老舊小區,任城區濟陽街道魯抗家園的“喜怒哀樂”顯得格外多。調解只是手段,崇德尚禮才是真知。小區“和為貴”調解室里,寫著一個大大的“禮”字。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和”與“禮”相得益彰,不僅能以文化人、化解矛盾,也能聚起人們的精氣神,能讓無知的人變有知,容易沖動的人學會思考,讓貪小利的人看長遠,將鄰里糾紛盡可能消弭在和睦友善的文化氛圍中。
到“孔子郵局”制作電子明信片,到“漢風藝術館”里體驗線編技藝,在“孔府小吃”里品嘗傳承千百年的孔府美食,在“徐弓坊”里練習投壺射箭,到“文化禮堂”觀賞傳統中式婚禮……一條儒學美德示范街,成為濟寧市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熙熙攘攘、絡繹不絕,也為魯源這座千年古村注入了新鮮旺盛的生命力。
以“孔府、孔廟、孔林”為代表的“老三孔”煥發新生機,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圣境為代表的“新三孔”綻放新魅力。隨著濟寧研學旅游產業集群、全媒體教育服務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僅今年上半年,濟寧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98.8億元、位列全省第5,精品旅游產業增加值增速全省第2,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到244家。
從“居廟堂之高”到“處江湖之遠”,現如今,儒家文化正在不斷下沉。作為儒家文化的傳承者和親歷者,每一位濟寧人和極限運動員、偉大的探險家一樣,不論成功或失敗,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一切意義,都在追尋的過程之中精彩呈現。
生活充滿瑣碎,文化卻極為系統。一部《論語》誦讀了千年,浸潤其中耳濡目染成長起來的人們,憑借文化中的故事和以此引發的情懷,就足以掌握致勝時代話語權的雙殺利器。
果然,在濟寧,文化不僅是對人間煙火氣的一種概述與升華,文化和生活相通的脈絡引導著我們去追尋一種更為廣闊且宏大的意義——對“真善美”,永恒的想象與探求。
你好,孔子。你好,濟寧。你好,生活。(陳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