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用文旅“一業興”帶動經濟“百業旺”——
文旅互促 筑夢黃河新圖景
黃河齊河段風光
□本報記者 鐘偉 本報通訊員 崔志華 鄧美平
萬里黃河,一路向東入海,在德州境內僅有63.4公里。然而,就是這短短百里,卻有著十余處彎曲,尤其是南坦險工,河道寬度為黃河下游最窄,號稱黃河入海的“咽喉”。
就是在如此險峻的地勢下,我市一手抓河道安全與流域生態保護,一手抓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過去十年,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將黃河文化與觀光、旅游、民俗體驗及休閑等多類型跨界元素有機融合,在黃河岸邊筑起一座旅游高地。
黃河灘上起新城
從重量約6.5噸的夜明珠到世界規模最大的獅像根雕,從百座南海水晶觀音像到明清時期幾乎所有狀元的書畫作品……集書畫、雕塑、古生物化石與園林等藝術于一體的齊河黃河文化博物館群,尚在建設中卻已經一次次驚艷了參觀者。該項目計劃投資120億元,規劃建設黃河文化博物館、書畫藝術館、根雕博物館、地礦博物館、古生物化石館、動物標本館、盛世瓷器博物館等20座不同主題的博物館群,目標是打造成為國內古建筑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大型文化博覽基地。
目前,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5%,整個項目預計2023年10月全部建成運營,屆時,一座占地近6000畝的“博物館城”將屹立在黃河岸邊。
德州黃河北展區最豐富的資源是荒灘。2008年,國家解禁北展區開發,我市第一時間確定了保護性開發的基調,“三分之一水、三分之一綠、三分之一開發建設”的思路,為保護、修復黃河生態資源、盤活黃河荒灘指明了方向。
綠色環保低耗能的旅游產業,成為德州開發黃河北展區的首選。從2011年泉城海洋極地世界建成,到2014年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開業,再到泉城歐樂堡動物王國、中國驛·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齊河博物館群等大項目相繼落地,一個千億級的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在黃河沿岸迅速崛起。
作為德州唯一的沿黃縣,齊河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執行者和受益者。盡管面臨疫情沖擊,今年暑期齊河仍然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
黃河故道成了“聚寶盆”
沿黃一個縣,故道一大片。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給德州留下了數十萬畝黃河故道。尤其是夏津縣,30萬畝黃河故道黃沙遍地,“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是留給當地百姓最深刻的印象。
生態環境優先、產業發展聯動——我市在生態環境“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方面做到了極致。
面積達6000余畝、擁有2萬余株百年以上古桑樹的古桑樹群成為破題關鍵。我市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以打造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為抓手,挖掘積淀千年的農桑文化。黃河古桑樹群于2018年4月被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是山東省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唯一的桑樹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依托這一重要品牌,我市全力保護好森林公園生態遺產,黃河故道國家級森林公園頤壽園、德百溫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鎮等在千年古桑樹群的掩映下熠熠生輝。
以樹為媒,以果傳韻,以節招商,我市在夏津叫響了生態旅游。僅“十三五”期間,黃河故道國家級森林公園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85.0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2.94億元。
一業興、全盤活。我市圍繞“一株桑樹”做文章,創造出許多德州好品。圍繞桑產業進行全要素開發,通過與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加大成果轉化和專利研發力度,打造了一批消費者喜愛、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包括古桑茶、桑椹果干、桑葉精粉、桑葉面條、桑黃酒等200余個品種,使桑產業成為當地重要產業之一。經過多年沉淀,發展起桑產業企業30家,椹果深加工企業2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加工作坊60家,形成集桑樹種植、桑產品加工、桑文化體驗、生態旅游、健康養老于一體的完整桑產業鏈,年產值達10億元。
黃河運河德州“牽手”
因黃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河流浸入了德州的血脈之中,也融入了文明深處——黃河文化、運河文化,交織成了如今的“儒風水韻,大德之州”。
我市堅持規劃引領,先后編制完成《德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大運河(德州段)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等,為全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指導和依據。
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脈相承,我市在大運河保護與開發中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思路,運河德州段也成為運河全線唯一沒有裁彎取直且堅持實景保留古運河風貌的河段。按照國家建設大運河文化公園的統一部署,我市聘請了院士領銜的高端設計團隊,編制完成88平方公里南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啟動“一廊六片”文化景觀帶建設,開發黑陶、剪紙、紅綠彩等非遺項目和文創產品,集中展示生態廊道、漕倉遺址、古村聚落、運河水街、工業遺存等歷史景觀,建設“水上行、岸上游”系列項目,打造多維度、沉浸式旅游體驗場景。
我市謀劃實施黃河、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牽手”工程,叫響“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品牌:以黃河文化為核心,梳理龍山文化、運河文化、董子文化、黑陶文化等特色資源,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利用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加強黃河文化主題藝術創作,培育新興文化業態。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書寫黃河文化保護傳承新篇章,我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僅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總人數2674.2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82.42億元。
大河奔涌,氣象萬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我市將創新舉措,繼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從黃河、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中找到結合點,努力在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的進程中,為全市發展拓展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