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
“我開始意識到母親心理需要調解,是在居家觀察一周后。這期間,她頻繁向家庭群發布各種疫情消息……”記者近日接到讀者李女士來信稱:本輪疫情發生后,她的母親出現明顯焦慮情緒,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她為此強行要求母親退出了3個微信群,并限制母親每天上網時間,此后她母親的狀態才明顯好轉。這位讀者希望以她母親的經歷,向更多人傳遞應對疫情保持良好心態的方法。
遭遇“心理疫情”
李女士的母親今年57歲,退休后在家幫女兒帶孩子,加上她上有父母需要照顧,每天都相當忙碌:工作日早晨七點起床,來大女兒家看孩子,傍晚六點半再回家給一家老小做飯;周末去看望父母,買菜、洗衣、打掃衛生等等。
本輪疫情開始后,對李女士的母親來說本可以休息一段時間,但突然閑下來的她有些無所適從。“我父親因工作原因一直在單位,妹妹喜歡熬夜打游戲。為了照顧妹妹的飯點,母親的生物鐘也亂了,凌晨一點多還在刷視頻,中午十點多起床,一天只剩兩頓飯。”李女士信中寫道,“混亂的生物鐘,讓上了年紀的母親身體有點吃不消,沒精神、沒力氣、沒胃口。”
但更嚴重的還是對心理的影響,隨著居家時間延長,李女士的母親越來越關注疫情消息,然后把這些內容“分享”給小女兒。幾次后,小女兒不再和母親討論這些話題,她又將消息發送到家庭群中,一家人還會在群內“討論”一番。
擺脫“焦慮陷阱”
讓李女士下決心幫母親重回正常作息的是母親的一通電話。通話中,母親聲音虛弱,說話間還夾雜著咳嗽聲,“聽說前幾天給小區送菜的人是一名密接,我現在也感覺身體不舒服……”
李女士學過簡單的心理學知識,理解母親出現的心理焦慮。“我母親的情況是因過度關注疫情信息導致的。想要調解,需要切斷負面信息的來源。”李女士讓妹妹監督母親的作息時間,強行讓母親退出了3個微信群。這些群最活躍時,一個小時內能收到千余條消息。
李女士還讓妹妹嚴格控制母親的上網時間,將信息推送偏好改為“美食”“綠植”“電視劇”等,還找出了家中存放已久的十字繡,定制每日小目標,定時在家庭群中“交作業”。“十字繡”頗受好評后,母親也逐漸緩解了前幾天的焦慮和苦惱。
過度關注引發“心疾”
“疫情期間,少了親友相聚、外出旅游、開心購物,甚至影響了人際來往,這種狀態下,出現不適應和焦慮感是正常的。”李春陽介紹,尤其對于中老年人,他們十分關注疫情信息,但當信息爆棚后,大腦的認知資源有限,無法對新進入的信息進行加工和分析,出于更有利生存的本能,不自覺間選擇最能威脅到自己的信息,這是心理學中常說的“注意力偏向”。
當陷入注意力偏向后,捕捉負面信息的“能力”會加強,造成惡性循環,個體會開始擔憂:“接下來會怎么樣?”“最不好的消息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嗎?”“如果我被感染了怎么辦?”……從而陷入假想出的情節中,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而當這種“越關注越焦慮”的心理被傳播在微信群后,群內成員焦慮情況似乎都找到了發泄口,看似“抱團取暖,相互安慰”,殊不知,又引起新一輪“越焦慮越關注”的傳播。
“動、靜、松”轉移注意力
“了解焦慮來源,切斷傳播途徑,就能夠很大程度避免疫情帶來的焦慮心理。”李春陽介紹,“避免長時間觀看或討論負面信息,給大腦一定的放松時間,了解了疫情權威信息之后,做到理性認真對待,從而轉換想法,調整行為。”
李春陽建議,積極轉移注意力,將關注點從疫情轉移到具體活動上。比如,做好具體防護措施、按時起居、充足睡眠、健康娛樂、鍛煉身體,增加自己的安全感;發展興趣愛好,如看書、繪畫、烹飪或者游戲等。
在放松練習中,注意“動”“靜”“松”結合起來,即適度運動,靜心養心,放松生活節奏。如果持續心情不好,緊張不安、提心吊膽,始終難以自我緩解,可以撥打心理熱線或通過網絡咨詢等,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