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招商用地瓶頸 爭分奪秒靠上服務
武城:7天“搶”來年產值40億元好項目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尹曉燕通訊員張振旭程繼輝)年產值40億元的高端制造項目,從洽談到簽約僅用7天。這是前不久武城用實打實的工作創出的招商奇跡。
1月5日,在武城經濟開發區國道240線西側武城縣高端TOPCON電池產業基地項目建設現場,地表清理工作已經完成。武城經濟開發區項目專班正與投資方視頻連線,一起完善建設方案。“TOPCON電池屬于最前沿的太陽能電池,項目年產值達40億元。接下來,大型機械就要進場,我們將鉚足干勁搶進度。”武城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馬增昭說。
項目的引進,背后還有這樣一段故事。2022年10月8日,武城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侯志剛在外地出差,聽說濟寧國潤能源集團正與幾個一二線城市接觸,選地方落項目。侯志剛從出差地直接趕赴濟寧,同時通知武城的同事立即備齊材料動身前往匯合,力爭把項目拉到武城。“項目有一定特殊性,生產線長520米,占地約120畝,對用地有嚴格的要求。武城直接把地圖帶來了,6個地塊讓我們挑選。感覺他們準備充足,作風很實。”國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安艷龍表示。
為破解招商用地瓶頸,武城經濟開發區推行工業用地“四色”管理,從土地存量中挖掘增量,為發展留出空間。“工業地圖根據畝均效益從高到低,用綠、藍、橙、紅4種顏色標注。紅色就是低效用地和僵尸企業,依法依規清退。今年就整理出1300多畝。”武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企業服務部副部長才洪月說,正是有了這些用地指標,招商的時候才更有底氣。
投資方到武城實地考察,初步看中一個緊鄰國道的優勢地塊。武城趁熱打鐵,站在客商角度研判:武城北接京津冀、南融省會經濟圈,項目落地后將填補周邊地區產業空白,便于開拓市場。而客商卻有另一個顧慮:新生產線采用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需要一批高級技術工人。武城作為縣級城市,投產后招不來人怎么辦?武城立即研究解決辦法,當天拿出“引進人才待遇加碼+本地人才定向培養”的雙向方案。“引進人才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加大補貼力度。另外,在項目建設周期這一年里,通過武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參照企業生產場景,定向培養一批高級技術工人。這些舉措讓投資方很滿意。”侯志剛說。
充滿誠意的行動,得到了客商認可。雙方于2022年10月14日簽約,此時距離初次接洽僅7天,11月19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