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回望新時代10年,我們始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采取改革的辦法,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進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發展,持續擴大有效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提高了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確保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增強了國內外各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積極推動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有效緩解一些領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市場供求關系更加平衡協調。新時代以來,我們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將“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落到實處,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市場供需匹配度明顯增強。各地加大對低端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鋼鐵、煤炭、煤電、水泥等行業去產能成效顯著,高耗能產業大幅減產。2016年至2018年,鋼鐵和煤炭分別壓減淘汰落后產能1.5億噸和8.1億噸,煤電淘汰關停落后機組2000萬千瓦以上,均提前完成“十三五”時期的去產能目標任務。此外,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向縱深發展,“房住不炒”得到堅定貫徹落實,住房租賃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國有企業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我們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補短板,加大基礎設施、脫貧攻堅、民生建設、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投入力度,既激發有效需求,又創造有效供給,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
二是積極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運用“加減乘除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產業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制造業基礎更加穩固。近年來,航空航天、電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迅猛,充電樁、光伏電池、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等新能源、新動能產品蓬勃發展,高鐵、核電等重大裝備競爭力居世界前列;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持續增長,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32.4%;數字經濟廣泛滲透,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步伐加快,個性化定制生產、協同研發制造、工業互聯網等快速興起,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持續提升,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達39.8%;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產業體系更加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三是積極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市場主體大量涌現、活力迸發。新時代以來,我們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把減稅降費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階段性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擴大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范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實施增值稅留抵退稅等,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據統計,2016年至2021年我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8.6萬億元。此外,我們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進一步夯實。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登記在冊市場主體數量從2012年年底的5500萬戶增加至1.69億戶,全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超1.1億戶,帶動就業近3億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找準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點,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切實打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洪群聯(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