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以來,每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都會來到代表委員們中間,與大家互動交流、共商國是。透過十年兩會,我們深刻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改善民生福祉一以貫之的關注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即將進入“兩會時間”,央視網《人民領袖習近平》欄目推出特別策劃《兩會繪中國》,與您一起感悟總書記歲月不改的人民情懷。
“當了總書記后,我第一個來科技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時的開場白。輕松而親切的話語,讓所有人都感受到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的重視與關切。
回望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的兩會足跡,科技和創新始終是他念茲在茲的話題。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內蒙古“要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
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創新發展的一個側面。從優化創新環境到重視科研人才,從科技推動經濟發展到創新成果惠民利民,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切和要求涉及科技創新的方方面面。
2018年3月10日上午,重慶代表團討論氣氛熱烈。
當來自豬八戒網絡公司的朱明躍代表講到創業十多年,前面七八年比西天取經還難時,習近平總書記風趣地問道:“開始那幾年,有沒有過回高老莊的想法?”
歡笑聲中,總書記一語雙關地指出:“豬八戒啊,雖然意志不堅定,但仍然不忘初心。”“中國的發展復興,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行健自強不息。”
習近平總書記接下來的話語更是讓朱明躍信心倍增。
當時朱明躍提出建議,讓科技創新企業更多實現在國內上市。總書記當場表示,國家對科技創新企業在國內上市是非常支持的,現在政策也在不斷放寬,在平衡好金融風險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前提下,將盡可能地支持科技創新企業更多在國內實現上市。
從一望無垠良田縱橫的黑龍江七星農場,到水稻秧苗迎風搖曳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從郁郁蔥蔥的燕子窠生態茶園,到井然有序的數字化智能制造車間;從天津的創新“前哨”濱海新區,到“中國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走進企業研發一線、深入創新要素活躍的現場,反復強調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指出創新發展的路徑和方向。
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考察。
“聽到‘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感受到了人才和創新在總書記心中的分量。”作為一家高科技植入醫療器械企業的創辦者,袁玉宇至今難忘同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交流的場景。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現場,袁玉宇告訴總書記,自己在國外學習和研發了先進技術,希望學成報國,在自己的土地上實現人生理想。
一向對人才十分關心的總書記,在聽完袁玉宇的發言后深有感觸。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
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才、寄望人才的一個縮影。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中央層面出臺的我國第一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綜合性文件——《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落到實處,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對于做好人才工作,總書記強調:“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
2022年4月11日,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觀察種子樣本。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
幾年前的一次“到團組”,總書記提起一個小故事。去歐洲訪問,一位政要好奇詢問:“你們平常用手機支付嗎?”當時以信用卡作為主要支付工具的歐洲人對中國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感到吃驚,感慨“這件事簡直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還不止于此。“嫦娥”奔月、“墨子”傳信、“北斗”導航、“天宮”覽勝……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中國科技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面貌。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2022年,中國位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1位,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而在十年前,這兩個數字分別為第34名、10240億元。兩條上升曲線,見證著中國科技創新爬坡過坎的拼搏歷程。
久久為功,接續奮斗。正如總書記所言,中國真正成為一個科技強國可能是兩個五年、三個五年、四個五年,甚至是三十年、五十年。但我們必須把握時機,找對了創新驅動發展這條路,就要保持定力,一以貫之,鍥而不舍地走下去。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策 劃丨蔡純琳
編 輯丨王卓婕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李丹 孫曉媛 婁郝 宋春燕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