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工作人員在展示虛擬漢服穿戴。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新華社青島4月9日電 題:中國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新應用新體驗新消費
新華社記者王凱、蕭海川
虛擬數字人“易小安”不僅能主持演講,還能與現場觀眾互動;用手機點一點,就可以在線“修長城”;思念逝去親人時,只需要打開手機,就能與他們實時“對話”……
這是記者于正在舉行的2023青島數字文化應用發展大會上看到的場景。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正不斷以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發展,催生文化產業新應用、新體驗、新消費,為數字中國、文化強國建設蓄勢賦能。
智慧文博、數字場館、景區AR導覽……總部位于杭州的海康威視通過數字技術,為文旅管理等提供了豐富的“智慧”場景。“比如,我們開發了數字場館,客戶可以沉浸式地‘看到’場館內外的場景。”海康威視工作人員邵寧說。
這些文化新應用的背后是不斷發展演變的數字技術,隨之而生的數字文化應用場景,也給文化生產和體驗方式帶來了深刻變化。
在青瞳視覺(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展區,一位工作人員身著布滿遠紅外反光點的特制衣服和鞋子,在展區中央做著各種動作。大屏幕上,一位虛擬卡通形象正重復這位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
“工作人員身上有53個不同位置的遠紅外反光點,分別對應頭頂上方不同位置的攝像頭,通過光學動捕技術,將真人的動作‘搬’到屏幕上。”青瞳視覺(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黃威說,這種數字技術可以用于拍電影、制作動畫或游戲等。
想隨時隨地“看到”“聽到”已故親人的音容笑貌并與他們“互動”?天津白馬星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人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制作的AI數字人,成功地實現了這一愿望。
“把已故親人的照片、視頻、音頻等輸入到系統里,系統就會根據這些素材的特點,生成相對應的語言、圖像等,打造一個已故親人的數字孿生生命。”公司品牌總監馮熙堯說。
越來越多數字文化新應用的出現,給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社交互動體驗。
用手機滑動幾下,就能沉浸式地“逛”恭王府,如果對某處古建筑感興趣,還能高清放大;用鼠標點幾下,就能通過數字全景影像實現故宮資源管理;只需一個電子屏,就能在趙孟頫的書畫展覽中“溜達”一圈……這是雅昌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利用數字技術制作的“數據可視化管理駕駛艙”。
4月6日,參觀者在展會上體驗景區VR互動項目。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我們注重深度挖掘、釋放數據能量,助力文博機構、藝術機構、藝術院校,以科技之眼探索新世界。”雅昌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劉雨霏說。
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正助推數字文化新消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分別為10.38億、10.31億、10.12億,分別占網民整體的97.2%、96.5%、94.8%。
騰訊公司副總裁劉勇表示,年輕消費者的文化歸屬感和國潮認同感愈發凸顯,十年間國潮搜索熱度上漲五倍多,以沉浸式、強交互為特征的數字文化消費需求與日俱增。
據了解,騰訊曾和首都博物館聯合舉辦“互聯網+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打造沉浸式的交互創新模式。展出50天,全網傳播曝光量突破2.2億。此外,《和平精英》將“科學1號”海洋科考船數字化植入到游戲內,超過2000萬年輕人在游戲內參與海洋文化科普活動。
近年來,以網絡視聽、在線展覽、在線演藝等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數字文化消費規模持續擴大,呈現出供需兩旺發展態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持續保持較快發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1%;全國網上零售額137853億元,比上年增長4.0%,為保持國民經濟穩定增長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