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聚焦綠色低碳高效產業,以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
看老工業基地如何綠色轉身
□ 記者 高峰 王浩奇
通訊員 盛超 萬發明
嘩嘩——咔咔——4月6日,在位于鄒城市北宿鎮北宿大道657號的新廠房內,隨著滑桿往復、梭臂擺動,一尺尺銀白色的高性能玻纖布“擠”出滾軸、上筒成卷。
“項目去年落地、投產、見效,6條主產線半年創造了過億元營業額。產品應用于風力發電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復合增強材料三大領域,我們去年底就接完了今年全年的訂單。”生產線之間,山東碩遠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經理王志偉來回穿行。
和眼前的繁忙相比,去年之前廠房內還是一片安靜。原企業因經營不善,產能大幅縮減,廠房大面積閑置。當地一方面協調原企業進孵化器“回爐”孵化,一方面推動優質新項目快速進駐投產。項目的落地不僅彌補了當地玻纖產業鏈缺失的關鍵環節,還帶動了一個200億元級玻纖新材料產業園的規劃建設。
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鄒城產業經濟曾經“一煤獨大”、結構偏重。近年來,當地實施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聚焦綠色低碳高效產業,以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塑成優勢,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
“經濟主體日益增長,而發展空間卻寸土寸金,優勝劣汰、集約高效將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簽。”北宿鎮黨委書記鄭龍弟說。作為鄒城經濟開發區重要區域,北宿鎮的產業迭代更新讓一批面臨淘汰的老舊、低效產能浮出水面。對此,當地協調國有平臺公司盤活閑置資產,投資項目建設,讓新動能快速轉換為高效益。
騰出了舊瓶,裝什么新酒?鄒城市將“綠色低碳高效”作為衡量項目的首要標尺,持續轉方式、優結構、提質效,開展產業鏈現代化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聚焦全市“1+5”產業集群、13條產業鏈,逐一明確“群長”“鏈長”,構建市、部門、鎮街、企業四級聯動培育體系。繪制產業鏈、人才引進和招商圖譜,精準匹配優勢資源,補鏈條、興產業,強龍頭、聚集群,讓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
“油脂量每平方米少于125毫克,符合空分設備表面油脂殘留量規定,可以進行部件裝配。”4月7日,濟寧能源盛源精密制造產業園艾坦姆流體控制技術(山東)有限公司潔凈車間,工作人員正“全副武裝”對閥門產品開展表面脫脂清洗工作。“這款氧氣調節閥適用于-196℃—530℃等復雜工況條件下對氧氣流量的精準控制,制作工藝復雜,價格昂貴。”園區投建方山東盛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凱說。眼前潔凈等級30萬級的車間,與一路之隔的兩座礦塔形成鮮明對比——今天的產業園所在地竟是昔日因產能下降而關井停產的落陵煤礦。
“產業園目前引進艾坦姆、春輝液壓、信發液壓等11家高新技術企業,老礦區走上了綠色、高端新路。”孫凱介紹。產業園廠房全部安裝太陽能光伏設施,年發電量達500萬千瓦時,可替代園區40%的生產用電。前不久,產業園還在上海建立了濟寧能源復合功能材料研發中心,通過和上海交通大學開展校級產學研合作,為繼續加粗加長園區產業鏈提供科技支撐。目前,研發中心正在研發高端鈦合金生產技術,將為園區引進這一全新產業板塊。
“2022年,鄒城GDP突破千億元,大體量背后蘊含著更多高質量。”鄒城市委常委、副市長曹海成說。鄒城市通過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賦能、綠色化發展,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生產換線、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產品換代、數據上云,引導企業節能降耗。目前,當地已形成“煤焦化—燃料化工—焦化產品深加工—合成材料”“粗紗—玻纖復合材料”“細紗—電子布”等多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去年,鄒城市煤炭行業營收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約為35%,比三年前下降了近3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