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至5日,2023年維也納聯(lián)合國中文日系列活動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聯(lián)合國城舉行,活動由中國常駐維也納聯(lián)合國代表團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主題是“尼山傳千載 岱海連世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故事”。
阿妮娜被活動上展現(xiàn)的具有山東特色的中華文化所驚艷。
被驚艷的當然不止她一人,用聯(lián)合國維也納辦事處新聞部主任馬丁·內(nèi)西爾基的話說,“(聯(lián)合國城一樓)圓形大廳里好久沒這么熱鬧,中文日太受歡迎了。” 法國大學生皮埃爾·杜特蒙德現(xiàn)場體驗了中國傳統(tǒng)拓印、剪紙等活動后,就立志“學好中文,將來有機會到中國看一看”。
無獨有偶,5月4日,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東方美學分論壇在意大利米蘭舉辦;緊接著,5月6日,“孔子家鄉(xiāng) 好客山東”意大利文旅推廣周暨“沿著黃河遇見海”山東書畫圖片展在羅馬開幕。
如果把這幾次活動打包,看成山東文化“出海”的一次具體實踐來分析,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的東西,能夠讓人更清晰地看懂山東。
山東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太多了。
在維也納聯(lián)合國中文日活動上,聯(lián)合國城一樓圓形大廳里,同時展出了“字、景、史、畫”漢字展,“文源海岱”文化主題展,“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主題展和“翰墨齊魯”書畫展四大板塊,參觀者能品嘗到青島啤酒、張裕紅酒、花冠白酒等齊魯美酒,還能“沉浸式”體驗漢字(漢畫)拓片、剪紙等技藝;開幕式演出上,則有《沂蒙山小調(diào)》等傳統(tǒng)民樂,可謂集齊了好看、好吃、好用、好玩各種“硬貨”。
究竟有多豐富呢?僅以“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主題展為例,其又分為“美味山東”“好客山東”和“錦繡山東”三大區(qū)域。展出的不僅有膠東餑餑、周村燒餅、德州扒雞等齊魯?shù)氐烂朗常€有魯繡、漢服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以及泰山巍峨、黃河壯闊等秀麗風光。
米蘭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東方美學分論壇圍繞東方服飾之美展開討論;“孔子家鄉(xiāng) 好客山東”意大利文旅推廣周上有“沿著黃河遇見海”主題展覽。
稍微了解山東“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的人都知道,“沿著黃河遇見海”可不止有美麗的生態(tài)風光,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傳統(tǒng)技藝以及形形色色的“山東手造”“山東智造”。
可以說,這次“出海”是山東文化“兩創(chuàng)”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呈現(xiàn)了 “硬核”山東的風貌、氣韻、格局。
當然,山東的“硬核”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作為中國東部沿海的人口大省、經(jīng)濟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山東人口超1億,經(jīng)濟總量居中國第三,是全國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yè)大類的省份,旅游資源十分豐厚,“一山一水一圣人”享譽世界……山東,是一部底蘊厚重的文化典籍,也是一幅秀美壯麗的山水畫卷,還是一處熱情好客的溫馨家園。
“硬核”山東是“一帶一路”十年發(fā)展過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是中國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縮影,是中華文明的生動體現(xiàn),是可信可愛可敬中國的寫照。
為了文化“出海”,山東一直在探索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
我們都知道,文化“出海”,可以借助符號,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符號的話,可能走不遠。文化“出海”,產(chǎn)生影響力,必須得能穿透文化壁壘,在全球范圍內(nèi)引起情感共鳴與認同。
這些年,山東堅持文化“兩創(chuàng)”方針,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一直在突破。
以維也納聯(lián)合國中文日開幕式上的演出為例,選取的是《沂蒙山小調(diào)》《茉莉花》《花好月圓》等中國傳統(tǒng)民樂曲目,但采用的卻是揚琴、琵琶、二胡等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樂器,演出團體則是山東“韶之韻”民樂團,可見其用心、細心。
這份心意顯然被現(xiàn)場觀眾接收到了,這從各國嘉賓們的掌聲和反響中就能看出來。大家看過展覽和演出后紛紛表示,這是維也納多邊外交平臺迄今規(guī)模最大、最為成功的語言日活動。
而山東之所以有那么多拿得出手的東西去“感動”嘉賓與觀眾,也和這種探索密不可分。
展覽上,飽受歡迎的濰坊風箏、牡丹花茶、木雕、刻瓷、柳編、琉璃等等作品和技藝,無一不是文化“兩創(chuàng)”的成果。而它們正像中國瓷器和茶葉一樣逐漸走進海外受眾心里,成為海外市場的“圈粉”利器。
國際友人試穿曹縣漢服
扎根齊魯文化沃土,山東這些年一直在提煉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上下功夫,并將之融入新時代,開創(chuàng)、塑成文化新生命、新樣式。
最鮮明的就是山東好品中的仙葩——“山東手造”精品,利用創(chuàng)新思維良好融合了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追求,又呈現(xiàn)了中華美學特征;自帶跨文化打動人的獨特性,又攜帶著滲透到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這就是一種中華文化的高質(zhì)量表達。
這種表達的摸索還表現(xiàn)在書畫、影視、出版、音樂、數(shù)字化賦能等方方面面。
不妨說,為了將具有海岱特色的中華文化精粹傳播出去,山東一直在想方設法“造貨”。
為了文化“出海”,山東正在加快“造船”。
什么是“船”?主辦2023年維也納聯(lián)合國中文日活動是船,開辦“孔子家鄉(xiāng) 好客山東”意大利文旅推廣周也是船。
最大的船當屬尼山世界文明論壇。
到今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辦到第九屆,此次在米蘭舉辦的東方美學分論壇就是它的組成部分。此外還有5月2日在維也納舉辦的“中西文化交流與互鑒”古典文明論壇和4月18日在泰國曼谷舉辦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全人類共同價值”分論壇。國內(nèi)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將于9月在曲阜舉辦。
近年,山東正在加速“造船”。僅今年春天,就有2023世界牡丹大會、菏澤牡丹國際傳播論壇、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論壇、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等與“國際”接軌的大型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加齊魯文化的海外“可見性”,觸達目標人群。
“借船出海”的同時奮力“造船”“造貨”,透過這些努力,可以看到山東加快推動文化“出海”的姿態(tài)。
文化“出海”,到底應該靠啥?或許,山東早就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所以為此做足了準備,并持續(xù)不斷地準備,踐行。
當然,文化“出海”不僅是輸出,“船”的作用從來都是“貨運往來”,本質(zhì)上是謀求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的多樣性豐富人類認知的維度,增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福祉。其展現(xiàn)的,是山東開放包容的胸懷和互利共贏的追求。
文化“出海”,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但努力終將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