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下,人類正加速邁向數字社會。在網民規模超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的中國,移動支付、App打車、在線學習、網絡訂餐、協同辦公等互聯網新應用新場景,正在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常態。
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于數字社會建設圖景作出展望,提出“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數字社會什么樣?民生便捷、普惠包容、文化絢爛的數字世界,正在乘“數”而來。
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將在山東濟寧曲阜舉行。李政葳/攝
數字賦能民生,生活更有智慧
在山東濟寧,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城市大腦”正提標建設,已形成的169個智慧社區、“濟寧城市運行全景圖”等一項項重點場景應用凝聚著反方面面的民生需求。2022年,山東大力推進“網上通辦”“掌上通辦”,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0%以上。
當前,中國已形成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山東濟寧的數字化實踐,正式中國數字社會建設的縮影。從購物消費、居家生活,到旅游休閑、交通出行,各類場景的數字化服務不斷迭代升級,互聯網新技術在社會生活各方面深度應用,為我們構筑起生動的數字生活新圖景。
隨著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生產生活,數字化生活日益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生活方式。《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將“數字社會精準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顯著成效”作為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的目標之一,明確提出“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中小學校園網絡接入率達100%,高校上線慕課數量超6.45萬門,學習人數達10.88億人次,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3.63億,優質醫療資源的獲取更加便捷……作為一種技術支撐,數字社會建設不斷滿足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著力提升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數字化水平,已成為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路徑之一,彰顯著中國數字社會建設的價值追求和進展成效。
數字紅利持續釋放,數字鴻溝不斷彌合
截至2020年底,遠程醫療實現國家級貧困縣縣級醫院全覆蓋,基礎金融服務覆蓋行政村比例達99.2%;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實現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中國社會扶貧網累計注冊用戶已超6534萬人,累計發布需求信息737萬條,成功對接584萬條……翻開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白皮書,一組組數字充分驗證互聯網助力精準扶貧取得的積極成效,網絡覆蓋、農村電商、網絡扶智、信息服務、網絡公益等五大工程,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網絡公益慈善已經成為現代公益慈善的重要形式和鮮明特征。一份針對互聯網公益慈善“中國樣本”的研究顯示,近8年來,中國累計有超510億人次參與互聯網慈善,募集善款達350億元人民幣。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慈善事業的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極大提高了社會各界參與慈善活動的便捷性、及時性和有效性。
數字社會人人共建,數字生活人人共享。業界人士分析認為,互聯網公益慈善、數字減貧,不只是互聯網和傳統公益的生硬疊加,更是運用互聯網思維激發公益慈善事業動能,讓互聯網“乘數效應”成為提升公益慈善事業水平的助推器。數字公益慈善與數字減貧的中國經驗與成果,是全球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進一步助力網絡文明建設,共建全球數字公益新生態。
從“活”起來到“火”起來,數字賦能文化創新蝶變
指尖輕點,走進“數字世界”中的敦煌莫高窟16號洞窟,窟內甬道、壁畫被全局動態模擬的日光逐一照亮。在今年4月上線的“數字藏經洞”中,不僅可以高清觀賞令人驚嘆的壁畫藝術,甚至塑像的衣紋褶皺、實木底座的木質肌理也能夠看得細膩逼真……
“手機一秒,史上千年”,超千萬用戶在線上飽覽敦煌藝術瑰寶,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的“數字敦煌”,讓人們得以便捷體驗被數字技術所豐富和拓展的中華文化。
無論是云端上的百工技藝、生活百態,還是網絡空間中的虛擬數字人、沉浸式虛擬場景,數字科技都在拓展文化生產與消費新空間。近年來,中國持續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部署,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2022年7月,上海發布中國第一個元宇宙城市發展方案,預期到2025年,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2022年,中國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收,已占文化企業營收的三分之一。當多種前沿科技為文化數字化賦能,數字文化加速重塑當代文化樣態,改變著大眾文化生活的潮流。數字文化所創造的生產力,正在成為數字經濟乃至數字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孔子的誕生地、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山東尼山,一場以“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為主題的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即將展開。屆時,國內外權威人士將聚焦人工智能將以何種形式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推動各方在數字時代更好挖掘歷史文化時代價值,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事業發展進步。(記者 孔繁鑫)